35、追憶姚雪垠(3 / 3)

1948年後,姚雪垠先在上海高行農業學校任教,後在私立大廈大學任教授、副教務長和代理文學院院長。同時,還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全國解放後,他創作出版了《母親》《因為我是工人》《一封信》等。1951年夏,姚雪垠受河南省文藝界朋友之邀,辭去教職,回到河南家鄉從事專業創作,希望完成《黃昏》《長夜》《黎明》農村三部曲,但受到當時文藝思潮幹擾,這一夢想未能實現。他發表的散文《惠泉吃茶記》、論文《試論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現實主義問題中的一點質疑》等曾產生一定影響。

1954年至1956年間,因他創作的長篇曆史小說《白楊樹》受阻撓,他在憤懣中毀掉稿子後,長篇小說《捕虎記》因“反右”未能出版。他感到左右為難,裏外不是人,深深陷入創作的苦惱之中。長期的精神壓抑和疲勞過度,他患了長久的頭暈病,走路像騰雲駕霧,常常暈倒。

1957年,姚雪垠被劃為“極右分子”後,在逆境中創作長篇小說《李自成》。雖然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文革”初期又被抄家、批鬥,但得到了毛主席的及時保護,使藏書、資料卡片和《李自成》第二卷手稿得以保存下來。1975年12月,姚雪垠再次得到毛澤東的支持,擺脫“左”的幹擾,到北京繼續從事《李自成》的創作。

粉碎“四人幫”後,他重新煥發了藝術青春。1978年,他擔任湖北省文聯主席。1979年,在鄧小平同誌的直接關懷下,解決了住房和戶口問題,全家移居北京。1981年,他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調入中國作家協會,任駐會作家。

姚雪垠用四十餘年精力和體力創作的輝煌巨著《李自成》一至五卷約三百三十餘萬字。第一卷出版於1963年、第二卷出版於1976年、第三卷出版於1981年,第四、五卷書稿在1997年他患病前已基本完成。1999年8月《李自成》第四、五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距《李自成》第三卷相隔十八年。至今,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五卷十二冊已全部出齊。從1963年至1999年金秋,《李自成》以五百萬餘套的驚人印數創造中國現代曆史小說發行之最,了卻了五百餘萬國內外急等《李自成》的讀者共同的心願。至於讀者對《李自成》熱愛到什麼程度,隨抽幾封讀者來信,從中摘錄幾段一看便知:

大慶市交通銀行龍鳳支行韓路民寫道:“……我從《李自成》全書中找到了原原本本的、血肉豐滿的李自成,還有其他無數個原原本本、血肉豐滿的各色人物。這些是雪垠翁用四十年之工建造的文學華廈的一部分。過去的三個月中,我浸淫其中,流淚、歡歌、扼腕、擊節、長歎……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轉眼間十卷讀畢,猶恨其短!雪垠公已至異鄉做仙翁,見到有一群人為他的作品之傳布努力工作者,有大批的讀者熱愛著他的作品,必會含笑頷首的啊!”

河南省鄭州煤礦機械廠行政處,郭惠娟和鄭州商業大廈鞋帽部郭軍姐妹倆在給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讀不完〈李自成〉,死不瞑目》的信中說:“我們老家是河南南陽縣,家中有位八十多歲的老父親,父親終生從醫,一生中閱讀的都是醫學方麵的書籍……沒有讀過其他小說之類的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了一本《李自成》。看後如獲至寶,這本書寫得太好了,可惜就這一本,再也找不到其他幾本了。幾年來,找不到《李自成》的以後幾本成了他一塊心病,逢人就打聽,看誰能買到,借到也行,哪怕是私人書攤上有,也不惜重價購買,可惜,跑遍南陽市也沒見到這套書的蹤影。”

“……我們看到他老人家簡直是在有生之年若看不到全套《李自成》,簡直是死不瞑目……春節,坐在值班室,心裏還想著這件事。後來想到以試試看的心情給你社寫信,請問你社有否《李自成》存書?哪怕是舊的也好。請速回音告知,以及書價。回信來後,我們立即寄錢去郵購。好同誌麻煩你們了!如事成,以後一定好好感謝你們。”

北京密雲縣二十六歲的農村青年鄭智勇,在2000年5月4日給姚海天的信中說:“總之,《李自成》是一本百科全書,是一部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好作品。在長期的病痛中,《李自成》一直與我相伴,是它增加了我克服困難、戰勝疾病的信心……”

新加坡的讀者黃登南來信說:“……我是令尊姚雪垠先生的長期忠實讀者,也是中國不朽名著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的忠心不二的讀者,二十年如一日。今天上午,我在本地郵局順利購得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於1999年9月出版的平裝本五卷十二冊的《李自成》,真是如獲至寶,興奮得幾乎落淚。”

“……姚老九泉有知,當會感到欣慰,因為他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對姚老的輝煌成就感到自豪。”

1982年12月15日《李自成》(第二卷)榮獲我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獎:首屆“茅盾文學獎”。

1999年9月,全中國隆重推出十部長篇小說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獻禮。姚雪垠寫的《李自成》(全五卷)列入其中。

為此,中國作家協會1999年11月5日決定,對十部獻禮長篇小說作者予以表彰。

姚雪垠的兒子姚海天替先父領了中國作家協會對姚雪垠的嘉獎證書。

嘉獎

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全五卷)榮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個重點獻禮文藝節目,特此表彰。

中國作家協會

1999年11月

1999年還出版了《姚雪垠書係》二十二卷。書名是:第一卷《潼關南原大戰》、第二卷《商洛壯歌》、第三卷《紫禁城內外》、第四卷《李信與紅娘子》、第五卷《三雄聚會》、第六卷《燕遼紀事》、第七卷《洪水滔滔》、第八卷《崇禎皇帝之死》、第九卷《兵敗山海關》、第十卷《巨星隕落》、第十一卷《春暖花開的時候》、第十二卷《長夜》、第十三卷《差半車麥秸》、第十四卷《惠泉吃茶記》、第十五卷《無止境齋詩抄》、第十六卷《學習追求五十年》、第十七卷《小說是怎樣寫成的》、第十八卷《談小說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第十九卷《論曆史小說的新道路》、第二十卷《綠窗書簡》上、第二十一卷《綠窗書簡》下、第二十二卷《〈李自成〉創作手記》。

作為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作為頗有建樹的學者型作家,姚雪垠一生滿腔熱忱地歌頌真善美,入木三分的鞭撻假醜惡。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而且贏得了海外廣大讀者。他曾因法譯本《長夜》的突出成就,被授予馬賽紀念勳章。因為《春暖花開的時候》在新加坡和東南亞一帶暢銷,曾經三次再版。

姚雪垠曆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藝術界聯係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新文學學會會長等職。

姚雪垠老人的一生,雖然飽經風雨坎坷,曲折磨難,但他對黨、對人民、對文學、對生活卻始終充滿樂觀和信心。他嚴謹治學,勤奮筆耕,嘔心瀝血,不斷攀登文學藝術高峰。他胸懷坦蕩,表裏如一,人品高尚,光明磊落,堅持真理,追求光明,從不向邪惡勢力低頭和屈服。他的逝世,是我國文化事業、文學事業的一個巨大損失;他將同他的作品一起,永遠活在中國和世界千千萬萬熱愛他的讀者的心中,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踏著他的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尊敬的姚大伯:家鄉的人民沒有忘記,1985年盛夏,您在百忙中不顧年邁體弱,回到您久別又日夜思念的故鄉,看望日日盼您歸來的家鄉人民,同他們促膝暢談,了解他們的衣食住行、播種和收成;我們深切懷念的姚大伯:家鄉的人民沒有忘記,1990年6月2日,在北京舉行的捐贈儀式上,您向河南省南陽市檔案館捐贈了您六十年來的部分手稿四十八卷二百三十七本,共一萬多頁《李自成》各種版本一百六十冊、書信九十六封、錄音錄像帶八十六盒以及您榮獲的中外文學獎章證件八件。如今,南陽市檔案館擬建立的姚雪垠文學創作資料陳列館,已擁有您捐獻的個人著書、信件等三百餘件。家鄉的老老少少,世世代代會銘記著您,為了祖國的文藝事業,獻出了您的畢生精力;家鄉的人民永遠懷念的姚雪垠大伯:鄧州中學一代又一代的師生沒有忘記,從80年代起直到您逝世,您每年送給鄧州中學一千元,作“春風作文獎”基金,為的是家鄉的青少年接過您文學創作的“接力棒”,永遠走下去,讓文苑之花在中原大地盛開不衰……

姚雪垠大伯:家鄉的人常說:“金坑銀坑,舍不下自己的窮坑。”人老了,應該葉落歸根。前年臨別時,我沒跟上為您送行,留下了終生的遺憾。現在,我和家鄉的人民早已守候在城頭,迎接您風塵仆仆地歸來;您操勞了一生,該回到久別的故土歇歇心、安安靜靜地休息了……

姚伯伯:我和家鄉的人民永遠懷念您……

2005年10月6日下午兩點零九分重改

選自:2004年第3期《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