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方能贏
隨著時代的變遷,“龜兔賽跑”故事有了新篇。“當代龜兔賽跑”故事,說的是兔子因昔日在賽跑途中睡覺輸得冤枉,總結教訓後再次向烏龜挑戰,以挽回麵子。新一輪的較量開始了。烏龜仍是老樣子款款爬行,而兔子則憋足力量轉眼就跑得無影無蹤。這次兔子絲毫不敢怠慢,中途未得片刻休息,跑呀跑,終於到達終點,可烏龜又在終點恭候兔子多時了。原來,兔子這次是跑岔了道,因而再次敗北。
如果說,兔子上次的失利是因驕傲自滿所致,理當受到人們責備的話,那麼這次兔子與冠軍失之交臂,它又錯在哪裏呢?
看準目標,循序漸進,穩紮穩打,是烏龜兩次獲勝的“奧秘”所在。回過頭來看兔子,兔子隻埋頭狂奔,不抬頭看路,目標不明、方向不清就盲目冒進、猛打猛衝,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兔子的教訓是慘痛的。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聯想已經成為一家國際化企業,但我們仍然必須具有烏龜精神——行動緩慢,但步步為營,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勝。”崛起的聯想當然知道追求速度的重要性,但是應該看到,聯想成功的背後更多的是靠有質量的速度——成功實施好每一個戰術和戰略。這種有質量的速度不是在盲目地走“兔步”,而是在冷靜地走“龜步”。烏龜精神的精髓就在於穩紮穩打走好每一步,從而確保最終取得勝利。
對於處在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從來就不缺乏速度。一些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業績,可惜的是,不少企業一時頭腦發熱,於是便在冒進的衝動下做了一場場無用功,最終在“龜兔賽跑”中處於劣勢。我們並不是反對企業像兔子一樣捷速飛奔跑得快,但我們更需要像烏龜一樣循序漸進走得穩。這樣,良好的願望才有可能變成美好的現實,也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搬開那幾塊絆腳石
成功沒有專利,失敗人人危及。奮爭的結果,自然是優勝劣汰:有的人捧回了成功的獎杯,而有的人卻以失敗而告終。綜觀中外名人的發跡史,探尋他們所以成功的奧秘:左右事業成功之關鍵,既不在天,也不在命,而在乎奮鬥者自身個性因素之良莠。以下幾種不良個性因素,是立誌成才青年取得成功的絆腳石。
緣木求魚。有的人工作雖非常勤勉,兢兢業業,整天忙得團團轉,然而那種近乎發狂、急於求成的工作速度,非但沒有向成功靠近半步,卻把自己引向了錯誤的方向,離成功越來越遠,這注定要成為失敗者。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正確目標尚未明確,還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或雖有目標,但對辦事的方向尚茫然無知,更不會選擇直趨目標的捷徑,就倉猝上陣,瞎碰亂闖,是不能獲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本末倒置。喜歡憑興趣、依據個人的喜怒好惡行事,先做那些有趣味的、非本質的、容易的工作,而拋開那些枯燥的、本質的、高難度的工作。為了解決零星、鎖碎小事,甚至毫不吝惜地花費了大量時間、耗去了大半精力。這是愚蠢之舉,到頭來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猶豫不決。成功的最大障礙,既非腦筋愚笨,也非性格的缺陷,而是畏首畏尾,缺乏決斷力,表現在工作上就是辦事能力不足。這種人並非是不能盡其才,他們懂得該做什麼,也能按時完成任務,他們都有升遷的機會,甚至能成為領導者,可他們往往功虧一簣。不論對什麼事情總是想得太過分,如臨大敵,結果,時間虛擲,坐失良機,事與願違,沒有一樣能做得完美。猶豫不決無異於裹足不前。一切事情越能幹淨利落地決定,越不會招來損失。
隨波逐流。這種“凡事皆任其自然”的不負責任的個性,隻能將自我埋沒。具有這種心態的人,不會主動出擊,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而是守株待兔。他們或以現狀為滿足,表現出一種惰性,苟且偷安。人以自己的一點小小成功為滿足,便也是他成功的終了,自那瞬間之後,他就走失敗的下坡路了;或因現狀而失望,暴露出一種怯懦,自暴自棄。因現狀不如人意,就一味抱怨環境又不思改變,怨天尤人,躊躇不前,玩物喪誌,尋找解脫,最後沉淪下去。“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老子這句話,對任何一個願意有所作為的人都是良訓。
孤芳自賞。這種人不會與人相處共事,不知怎樣和他人協調步伐,而失去了成功的機會。他們在與別人合作時,過分苛求;協商問題時,吹毛求疵,唯我獨尊;應當臉帶笑容時,反而板起麵孔。不善和前輩、強人交際,卻樂於與比自己差的人往來,諱疾忌醫,坐井觀天,孤芳自賞。他們往往知識視野也窄,又不願拓寬自己的知識,表現為封閉心理。
對於渴望獲得成功的有誌青年來說,若能加以避免、注意克服以上現象,無疑是掃除了通向成功道路上的障礙,從而為加速成功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柳暗花明,源於奇思妙想
法國作家大仲馬有一句名言:“人的腦袋是一所最壞的監獄。”是的,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囚禁人類生機的不是別的,恰恰就是經常處於僵化的人的腦筋。那麼,是否有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呢?當然有,它就是:擺脫思維定勢的羈絆,啟動創新思維閘門的開關,不斷生產出奇思妙想。
換個角度換片天
有這麼一則故事,說的是成吉思汗父親所統治的部落打了一個大勝仗,為慶祝勝利,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麵的比賽——誰的戰馬最後到達終點就獎賞誰。比賽開始了。剽悍的騎士們為使馬跑得慢,隻見他們個個身體後傾並拚命將韁繩向後勒。比賽進行了好一陣,大多數馬仍在原地踏步,有的甚至退到了起跑線外。眼看夕陽西下,比賽難以結束,大家有點耐不住了,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開始後悔這樣比賽,但金口已開,羞於更改。騎虎難下之際,12歲的成吉思汗想出了個好主意,給父親解了圍。他讓騎手們互換戰馬,這樣一來,每位騎手都希望自己騎的馬跑得快,從而使自己那匹馬落人於後。比賽很快就有了結果。
成吉思汗隻是換了個角度,調整了一下組織賽馬的活動方式,就打破了原來的僵局。這種反常逆變的思維方法,貴在處“常”而思“變”,善於把問題倒過來思考,從而得到意料不到的收獲。其實,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有許多事情都是如此,乍看起來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但隻要你換一個視角去觀察、去思考,那往往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勝景——問題迎刃而解。
外國某皮鞋商意欲開發南非市場,他分別派出兩個推銷員到那裏去作市場信息調查。幾天後,皮鞋商同時收到了兩封電報。推銷員甲說:“這兒的人都赤腳,完全沒有希望,我即返回。”而推銷員乙的電文是:“沒人穿皮鞋,大有希望,預定停留一段時間。”可見,這兩個推銷員的思維方式截然對立。甲是常規性思維:赤腳——不需要穿鞋——皮鞋沒有市場。乙用的則是反常逆變思維:赤腳——可鼓動穿鞋——開發皮鞋市場。皮鞋商采納了乙的想法,以戰略的眼光和發展的勇氣去麵對南非,去開發市場,從而創造出了“無”中生“有”的奇跡。
古人雲:“智者見於未萌,愚者諳於成事。”如果我們敢為人先,衝破習慣勢力的束縛,摒棄傳統習俗的陋習,開拓視野,別開生麵,獨創一格,勇於創新,就定能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凡人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思考某個問題時,循著某條思路徑直走下去,結果卻走進了“山窮水盡”的絕境,或是前方路線中斷,似乎走到了死胡同之盡頭;或是百思不得其解,如同踏進了迷宮。真是欲進不能,欲罷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