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哈羅公學(2 / 3)

向你們告別。

不管流落何方,

對你們的懷念會給他增添勇氣。

他將永遠懷念你們,

懷念那些光輝業績。

拜倫對自己的逃學並不害怕,他隻是覺得對不起校長德魯裏博士,見到校長,他慚愧得抬不起頭來。德魯裏沒有記恨他的近3個月的逃學,把他編入一個特別小組,親自給這個小組傳授希臘文和拉丁文,對拜倫器重有加。

現在,拜倫與他的同學們都成了高年級的學生,也可以使喚低年級的學生了。不過,拜倫並不惡待那些低年級學生,而總是保護那些幼小無助的學生,把他們聚集在自己周圍,並以此感到自豪。那時候,後來成為英國首相的羅伯特·皮爾也在哈羅公學讀書,有一天,皮爾正挨一個高年級學生的亂打,恰好被拜倫碰上了,拜倫自知敵不過那個又高又大的學生,但卻勇敢地迎上前,厲聲問那個學生:“你想要打他多少下?”“蠢材,你問這個幹什麼?”那個學生氣勢洶洶地問。“我想替他挨一半。”勇敢的拜倫堅決地回答道。他無所畏懼,臉上充滿了挑戰的神氣。他心中美好善良的一麵總是時時顯露出來。有一次天下起了雨,拜倫與另兩個同伴同行。那時隻有拜倫自己有一把傘,他不是自己在中間拿著傘,與另兩個人同行,而是讓身子最弱的一個人在中間拿著傘,自己到邊上。回到家半邊身子全給淋濕了,他自我解嘲說自己成了個“半雨人”。

一天天過去了,才華橫溢而略有不羈的獨特個性的拜倫在學校的威望越來越高,他的身邊聚集著一大群受他保護的低年級學生。

在哈羅公學盛大的演講日那天,拜倫被選為代表,將在眾人矚目下進行演說。他在演講這件事上精益求精,花了很多工夫準備,決心用演講征服更多的人。在散發給眾人的演講節目單上寫著:“拜倫勳爵:古羅馬人,昔日的維吉爾。”他就是這樣自信,以昔日最著名的羅馬大詩人維吉爾自命。這一天來臨時,拜倫意氣風發,神采奕奕,儼然一個大演說家從容登上講台,聲音洪亮富於變化,充滿激情,旁征博引如江河傾瀉,滔滔不絕,聽眾都為他所吸引,時常爆發出的熱烈掌聲一次次打斷他的演講。

在那經久不息的歡呼喝彩聲中,一個學生問另一個學生:“是誰在演講?”“是維吉爾,古羅馬人。”一個幹脆利落的回答,聲音中充滿著激動。在拜倫的身上,已經披上了五彩的光環,他再不是那個人人都側目而視的跛子了,他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了眾人,成了一個令人羨慕令人喜愛的人了,即使原來那些講粗話、與他為敵的人,也用友善的態度來對待他。總是有一群學生跟在拜倫身後,他儼然領袖人物一般,被前呼後擁。他把這生活寫成了詩:

回想起那群歡天喜地的小夥子們,

他們擁戴我為首領,服從我的命令;

他們與我一同參加那些幼稚的遊戲,

他們最聽我的忠言。

在學校,大家都喜歡與拜倫交朋友了,雖然那不像想象中那麼容易。他很真誠坦白,但過於敏感,他的脾氣也有些變幻無常,但他對友誼卻是全心全意,要求全部的忠誠,甚至達到苛求的程度。他與克萊爾勳爵在學校裏結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有一天,克萊爾沒有像通常那樣稱呼他為“我的親愛的拜倫”,而隻是稱呼他為“親愛的拜倫”,為了這,敏感的拜倫竟一下生起氣來,厲聲斥責克萊爾,讓他連叫10聲“我的親愛的拜倫”,免得他忘了。

有一次,約翰·羅素勳爵要離開學校到西班牙去,克萊爾流露出悲傷依戀之情。拜倫也因此生氣,要克萊爾表現出無所謂的神情,因為他最好的朋友拜倫在他的身邊,可見拜倫對友誼是多麼認真。克萊爾說:

“如果你真是我最好的朋友,上帝今晚會給我送信。”

拜倫等到克萊爾睡熟以後,立即悄悄起來點上蠟燭,做了上百個紙條,上麵寫著:“主通知你,拜倫是你最好的朋友。”然後把那小紙條撒在克萊爾的床上,貼在四周的牆壁上,然後輕輕悄悄地鑽進被窩。

朦朧中,聽到克萊爾驚喜地叫道:“快醒醒,上帝給我送信來了。”拜倫故作驚訝:“真的?”“真的!”克萊爾激動萬分,竟沒有顧得上仔細辨認一下拜倫那熟悉的字體,隻顧在四周驚喜地看來看去。

那是一個多麼幸福歡樂的時刻呀!友誼,人生中的明燈,一顆為友誼而搏動的心是值得讚美的。

這時複活節來臨,假期無處可去,他隻好與母親一起待在索斯爾新租的房子裏。

當地鄉紳們認為拜倫的母親是個吵吵嚷嚷、俗不可耐、令人生厭的女人,他們都鄙夷、討厭她,這使拜倫強烈的自尊與驕傲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在這個小鎮上,人們一看見他跛腳,都麵露驚訝與惋惜之情,對他總表露出一副憐憫的樣子,這使日漸長大的拜倫既羞又惱。他又想起了表姐瑪麗——那個可愛的女孩子,連她都說出那種話,在別人眼中他更是可憐。他望著自己的腿,真想幹脆將它一刀切掉,他總在遭受著它的折磨,這肉體的束縛偏要來阻撓他攀登天堂的努力。他害怕看見陌生的女人,一看見她們站在自己麵前,他心裏就充滿了恐懼,心煩意亂,仿佛每個女人都在說:“看這個跛子,真可惜。”他的臉上就一個勁地發燒,隻有在心裏默默地數著“一、二、三、四、五、六、七”,才能在陌生的女人麵前待上一會兒,他的心掉進了痛苦的深淵。

好在這時候,拜倫與他的同父異母姐姐奧古絲塔通上了信,他們很快成了最好的朋友,這給拜倫帶來了無限歡樂。

奧古絲塔從小被送到外祖母家,她外祖母由於對拜倫的母親戈登的凶悍粗暴和粗俗深懷恐懼,因此一直不讓奧古絲塔與拜倫母子聯係。所以,拜倫與這位姐姐一直沒有任何往來。現在,外祖母死了,奧古絲塔也自由了,他們取得了聯係。

奧古絲塔比拜倫大4歲,外祖母家是一個貴族家庭,因此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嫻雅高貴,儀態萬方,舉手投足與她的貴族身份相符。自己有這麼好的一個姐姐,拜倫激動萬分,馬上給姐姐寫去熱情洋溢的信,要姐姐不僅把自己看成弟弟,還要把自己當成她最熱情、最愛慕的朋友,甚至當成她的保護者。奧古絲塔對自己這個熱情、幼稚而又深沉的弟弟也充滿了喜愛之情,稱他為自己的“拜倫寶寶”,並表示要常給他寫信。

這時候,拜倫的心充滿了歡樂,因為他覺得自己又有了一位在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了。他滿懷著深情,總是稱她為“我心愛的姐姐”、“我永遠親愛的姐姐”。“給我的奧古絲塔寫信是我的一大快樂,不管我在何處,隻要能給你寫信,我就感到無上幸福……”他的歡樂溢於言表,就像水從滿滿的缸裏流溢出來。

他對姐姐無所不談,甚至以非常老成的語氣與她一起探討愛情。這些話出自一個15歲的少年之口,奧古絲塔覺得很有趣。他告訴姐姐說:他想要到索斯威爾參加一個舞會,瘋狂地愛上隨便一個女人,然後陷入絕境,一槍“砰”的一聲幹掉自己,離開這個世界。有時夜已經很深了,拜倫還在燈前寫信,就像在寫一篇小說或者杜撰一則故事一樣,精心而熱情。

姐姐告訴他自己訂了婚,這卻使拜倫不高興了。他連夜提筆給姐姐寫了一封信,把姐姐所說的愛情諷刺了一通:“以我的鄙見,愛情完全是一派胡言,不過是恭維、浪漫與欺騙的大雜燴罷了。眼下,就我自己來說,即使我有50位情人,我也會在兩個星期內把她們忘得一幹二淨。”他寫信的時候,又想起那個傷害了自己的瑪麗,越寫越憤憤不平起來,以至於姐姐收到這封信後,很為弟弟擔心,同時,也很為他的不同凡俗而欣慰。

母親的脾氣是改不了的,她一如既往地易怒,母子二人現在仍是幾乎每天都要大吵大鬧一場,不為什麼,有時隻為雙方說話的語氣。母親覺得自己一個人含辛茹苦,從小把拜倫拉扯成人何其不易,拜倫應該全心全意孝敬尊重自己;但拜倫認為母親脾氣古怪,不理解自己,因此兩人總是一觸即發地爭吵,母親甚至又要向兒子扔盤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代溝在隱隱起作用。

一次,母親叫拜倫少給奧古絲塔寫信,拜倫一聽就生氣地叫道:“少管閑事。”母親一下也急了,兩手叉腰,大罵拜倫是魔鬼,說他與她不共戴天的仇人狼狽為奸,她總有一天要殺了他。而拜倫則冷嘲熱諷母親神經質,偷偷愛上了哪個年輕的小夥子。

他把這一切都盡情地向他的姐姐傾訴,他又給姐姐寫信說:“(母親)對自己的風韻評價極高,把自己的年紀瞞了整整6歲,竟聲稱她生下我時隻有18歲。我親愛的姐姐,她與父親結婚時的年齡,你我都是很清楚的,而我是他們婚後3年才生的。她那惡魔一般的脾氣,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愈來愈壞,這樣壞脾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獲得了新的力量。”

而實際上,拜倫還是理解他母親的,正如他對一切事物都有深深的洞察一般。在他情感冷靜下來後,他又有些後悔,但性格使然,一時也無法控製。事後他又為母親開脫說:“我很抱歉,老太太和我沒有像草地上的綿羊那樣和睦相處。我相信這全是我的過錯……我並不想同她一刀兩斷,但也不想照現在這樣與她朝夕相處。我相信她喜歡我,這從許多地方可以看出,特別是錢,我要多少她就給多少,可實際上我從來不想要錢。她行為怪僻,性情暴躁,反複無常,令人無所適從,因而她那令人愉悅的本性完全被邪惡所壓倒。”這簡直就是一篇人物述評,拜倫像他任何時候一樣,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然後,卻是深刻而真切地評述了母親。

父親早早地逝去,一家生活艱辛,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何嚐不愛自己的兒子,她為維護兒子的權益四處奔波,為撫養兒子作出了多麼大的犧牲,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勞動。母子二人本該相濡以沫、和諧、相互關心、親密,然而多年來母子二人非打即罵,沒有片刻的安寧,直至最後母親死時都沒有見上兒子一麵,這是多麼大的遺憾呀!

這個假期將近結束時,拜倫曾經十分喜愛的那位瑪麗·查沃思表姐結婚了,她向拜倫發出了邀請。這個曾經說過“絕不會傾心一位跛子”的表姐的邀請讓拜倫傷心難過了一陣,但他把參加婚禮當成一個對自己的考驗,幾乎沒有猶豫就勇敢地參加了。在婚禮上,他表現得不卑不亢,禮貌而又稍帶冷漠,他的眼中有些許的輕蔑,他已相當的平靜了。他向一對新人表示了祝福,然後甩甩頭,揚長而去,留下一個一顛一拐倔強的背影。

又一個假期就這樣結束了,拜倫回到了哈羅公學。他現在已是最後一學年了。時光飛逝,他也出落成了一個高挑而英俊的少年。他在學校裏已經有了很高的威望,再沒有人來注意或者嘲諷他的跛腳了。

哈羅公學有一間聖堂,那是一個古老的教室,被稱為“四年級教室”。教室的牆上貼滿了暗黑色的橡木嵌板,這些嵌板已大概有300年的曆史了。現在,拜倫被推為班級裏的班長,所以擔負起了聖堂的守衛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