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科普文章也難被《科學》、《自然》收錄,沈奇需要科普出質量,科普出高水平。
為此,沈奇前往南港理工大學,開始籌備他回國後的第一篇科普文章。
南港理工大學擁有華南地區最先進的文觀測及數據處理設備,沈奇還掛著南港理工大學的特聘物理教授頭銜,他的選題是……黑洞。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聽過黎曼猜想、霍奇猜想,凝聚態物理中的那些機理規則,再怎麼科普化,多數普通讀者也看不明白、不感興趣。
而黑洞,是一個人人皆知,卻一知半解的存在。
很順利的,沈奇進入了南港理工大學文觀測站。
站長盧教授接待了沈奇,詢問沈奇需要什麼。
沈奇到:“我需要咱們站關於黑洞質量、紅移、射線光度、射電光度的數據樣本,如果有可能,我想在您的指導下,親自操作一次咱們站的射電望遠鏡。”
盧教授點點頭:“可以,那麼我想了解的是,沈教授是想推進什麼課題?”
“寫一篇關於黑洞的科普文章,大概會建立一個新的黑洞活動的基本麵關係式,又或者是黑洞熵的修正,諸如此類吧。”沈奇到。
盧教授一聽此言,連連擺手:“那咱們站的數據樣本量不夠啊,你得去找國家文台,或者NASA。”
“不用麻煩國家文台和NASA了,這個項目屬於我的嗜好,獨立研究,不必驚動國家和美國科學界。科普文章而已,咱們站的存貨足夠了,我又不是做專業的文學研究。”
“沈教授,你都黑洞熵了,這還不夠專業?”
“這個領域是很專業的,我盡量寫的通俗化一些,老盧,幫個忙啦。”
“沈教授,你這上知文下知地理的,地球上還有你不懂的學問嗎?”盧教授領著沈奇進入一間實驗室,先看數據。
“當然有,多著呢。”沈奇看到數據後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人眼觀測不到黑洞,因為光都被黑洞吞噬了。
黑洞被物理學家認為是一種特殊的體,人類通過射電信號及射線信號采集黑洞的數據。
南港理工大學文觀測站這麼多年以來,一共采集到55個RLQ數據樣本。沈奇一邊看數據一邊:“一位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通過數學計算得出結論,根本就不存在黑洞,這篇文章發表在PRL上,當時震驚了物理界。”
盧教授記憶猶新:“是的,我也震驚了,當年我剛參加工作。”
沈奇又:“不久之後,霍金打了這位美國物理學家的臉,霍金同樣是通過理論計算,證明了黑洞的存在。”
盧教授點點頭:“霍金是對的,黑洞是存在的。”
沈奇陷入沉思:“霍金和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的交鋒屬於數學物理公式和模型的交鋒,可問題是,他倆都沒見過真正的黑洞。”
盧教授反問:“敢問地球人,有人見過黑洞嗎?”
“射電信號隻能描述現象而無法揭示本質,那麼黑洞內部的運行機製到底是怎樣的?”沈奇問到。
“沈教授,你是為這而來,嗜好?”盧教授總覺得沈奇神神叨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