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管電子計算機隻消占地一、二十平方米就夠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耗電少等優點。
第三代(1962—1968)
第三代的電子計算機,是采用集成電路作為“細胞”的。
什麼是“集成電路”呢?它就是把許多電子組件,“集”中製“成”在一小塊半導體材料——矽片上。在一塊隻有半粒米那麼小的矽片上,竟可以集中幾十個二極管、三極管、電容、電陰等電子件。
1958年,美國德薩斯儀器公司製成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很快的,在1962年,世界上就出現了第一台以集成電路為基本組件的電子計算機。
這種第三代電子計算機,又比第二代“苗條”多了,顯得十分小巧、靈活。
第四代(1968年至今)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自己的“細胞”,比第三代更小巧了。什麼是“大規模集成電路”呢?它是把幾千以至幾萬個電子組件,“大規模”地集中在小小的一塊矽片上。
由於集中的“規模”越來越“大”,如今又出現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這麼一來,電子計算機不斷小型化、微型化,成本越來越低,性能越來越好。
第五代(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試製的最新式電腦)
光子電腦、量子電腦、生物電腦。
光子電腦的運算速度據推測可能比現行的超級電腦快一千到一萬倍。
一台具有五千左右“量子位”的量子電腦,可以在大約30秒內解決傳統超級電腦需要一百億年才能解決的素數問題。
生物電腦也在緊鑼密鼓研究之中。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已研製出一台可以進行較複雜運算的DNA電腦。據悉,一克DNA所能存儲的信息量可與一萬億張CD光盤相當!
從第一代到第五代電腦的性能,可以作這樣的比較:
第一代真空管電子計算機,平均73小時出現一次故障;
第三代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平均近5000小時出一次故障;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可以連續使用幾年;
第五代電腦可以連續使用十年以至幾十年。
這,真是一代勝過一代!
美國控製資料公司在1980年研製成功的一台電子計算機。它每秒鍾能夠進行8億次計算,在當時已是很驚人的成就了。在1994年,日本電氣公司製成的SX-4超級電子計算機,每秒鍾可以算10240億次,成為當時世界上運算速度最高的電子計算機。
不久,日本電氣公司生產了250台這樣的高速電子計算機。
中國是在1958年製成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真空管電子計算機。1965年,中國的電子計算機跨人第二代;1971年,跨入第三代;20世紀80年代,進入第四代。現在,中國在試製第五代電腦。
電子計算機,是現代科學技術中一顆耀眼的新星。
電子大算盤
電子計算機有大有小。
大型電子計算機是放在專門的房間裏的,這房間叫做“機房”。
這機房非常幹淨,打蠟地板,一塵不染。走進機房,迎麵便是一隻隻銀灰色的大立櫃,櫃裏裝著成千上萬的電子組件。
由於電子組件怕熱又怕冷,機房裏一般都裝有空氣調節器,冬暖夏涼。
小的電子計算機,叫做“微型電腦”。微型電腦小巧玲瓏,本事卻很大,計算速度甚至比那龐然大物——“埃尼阿克”還快得多哩。
與你常常看見的那種隻有筆記本以及隻有煙盒那麼小的電子計算機器不同:電子計算機在規定好計算步驟之後,能夠自動進行計算,直到最後的結果;電子計算器則不一樣,在運算時,要人不斷地按各種電鍵,才會得出最後結果。不過,一般的人常把電子計算器也叫電子計算機。
電子計算機是怎樣進行工作的呢?
人們把電子計算機譽為“電子大算盤”。其實,電子計算機的工作過程,的確有點類似打算盤。
你在打算盤的時候,算盤是進行運算的工具。紙和筆,用來記錄各種資料。人,控製著整個運算過程。
在電子計算機中,有個運算器,它好比算盤,是進行計算的數據,用不同的符號打在紙帶上。那打著各種小圓孔的紙帶通過輸入設備,電子計算機的控製器把這些輸入資料存入貯存器裏,然後用運算器進行計算,把計算結果用輸出設備——打字機打印出來。
因為它是用電子進行“神機妙算”的!在電子計算機中,有許許多多小巧的電子組件。電的傳播速度跟光的速度一樣,每秒鍾可以跑30萬公裏,再加上電子組件的反應又非常靈敏,所以電子計算機能在1秒鍾內計算幾萬次、幾百萬次,幾千萬次,甚至一億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