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結語(1 / 3)

1940年9月1日,國民政府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成立後,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則是最早成立的省辦驛運機構之一;1945年3月底,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撤銷,各省驛運管理處亦相繼裁撤,而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卻於1946年5月底才裁撤,四川成為最後結束戰時驛運事業的省份。全麵考察四川省辦驛運事業,可以略知其在戰時驛運中的特色與意義,有望獲得一葉知秋式的理解。

一、四川省辦戰時驛運之特點

縱觀四川省辦戰時驛運五年多時間的經營,其在中央所辦驛運與各省所辦驛運中,大致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首先,四川戰時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四川省辦驛運具有南北東西驛運運輸的樞紐性質。抗戰進入所謂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抗戰軍隊退守大西南、大西北,四川正好處於西南與西北交通之關鍵位置。西北之棉花,玉門之石油及蘇聯的援華物資經陝西翻越秦嶺,再經四川而南運兩廣滇黔或東運鄂西湘北。經粵漢、滇越等鐵路,滇緬等公路搶運而來的進口戰略物資,經四川分運至各抗戰前線,如北運豫西晉北等北方戰場,或東運鄂西湘北等地。此外,西南、西北之土特產如桐油、豬鬃,或經四川北運,再經陝西甘肅西運至蘇聯,或經四川南運,再經粵漢鐵路至香港,經滇越鐵路至越南河防,經滇緬公路至緬甸仰光,出口國外,換取戰略物資。在此大規模南北東西物資轉運中,四川省辦驛運即承擔了部分運輸任務,正好處於此物資流動的大漩渦之中心。如四川省辦驛運前期的渝廣水陸聯運線,“其使命一方麵使川西食糧源源東運,一方麵溝通川陝,使陝西棉花布匹大量輸入”;“二十九年十月因川東各地軍米奇缺,仰賴川西供給”,新渝支線總段隨即成立,承擔軍米運輸重任,由川西運往川東,再運至各抗日戰場。

其次,四川省辦驛運所承擔的糧運重任,為四川省各大中城市居民及公務人員的生活用米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特別是重慶、成都兩大城市;同時亦為前線軍糧的及時供應發揮了作用。川西的糧食作為軍米通過新渝支線、渝廣水陸聯運線東運至重慶,再轉運至各抗日戰場,以供前線抗戰官兵食用。驛運區時期,川西驛運區承擔了成都市特約米的運輸,特種工程的工糧運輸以及田賦征實之糧食的運輸任務。此外,渠萬支線以及後來的川東驛運區,則承擔了重慶城市用米及前線軍糧的部分運輸任務。據統計,四川省辦驛運所運物品,其糧運占總運量的66%,而與中央所辦戰時驛運比較,1941年中央所辦驛運幹線所運物品,其糧運僅占2%。雖然隻能列出一年的中央所辦驛運幹線糧運比例,但大致可知四川省辦驛運糧運地位突出。另據學者研究,四川是大後方產糧大省,負擔了整個抗戰期間大後方近三分之一的糧食供應,而龐大的糧食供應則需要巨大的運輸能力,在戰時近代運輸力量不足之時,由四川省辦驛運承擔龐大的糧運重任自在情理之中了。

四川省辦驛運承運軍公糧食,正如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在總結其四年驛運時所說:“本處曆年業務均以糧運為中心,如二十九,三十年奉建線擔任第六戰區軍糧運輸,新渝,渠萬兩線擔任本省軍公食米運輸,川西,渝廣兩線擔任本省特種工程工糧運輸等。自三十年田賦改征實物後,各線主要任務則為運輸各地征購糧食,肩負調劑民食之種種任務,三十二年度承運成都市特約米,以卓著成績奉省府傳令嘉獎”。此對四川省辦驛運所承擔的糧運任務予以整體性的描述,其因工作出色,獲得省政府的嘉獎。四川省辦驛運的糧運工作,在全國驛運事業的各類運輸中地位突出,最富特色。

第三,四川省辦驛運承擔了大批量的特種工程運輸,與其他各省辦驛運比較,十分獨特。據學者的初步研究,抗戰時期的“特種工程”主要是在四川特別是在成都地區進行。另據所掌握的資料,除開四川,其他各省辦驛運不見有關承擔特種工程運輸的記載。四川省辦驛運承擔特種工程運輸在各省辦戰時驛運中應是十分獨特的。四川省辦驛運前期的川西支線,則專為特種工程而設,因特種工程完成而結束。至驛運區時期,川西驛運區則承擔了大量的特種工程運輸任務,雖運輸量巨大,任務繁重,但仍能圓滿完成。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記載,“三十三年一月,本省川西各地舉辦特種工程,所需工料工糧奉部長麵諭飭由本處籌集板車全力擔運,四川省特種工程工糧處亦商請代運工糧,以濟急需,本處以時機迫切,未遑自逸,立即飭由本處川西區籌集板車,備供使用。惟工程浩大,地區遼闊,任務至為艱巨”,因此,“全部工程完成後,交通部以本處參加特種工程運輸異常努力特予嘉獎。”對於川東驛運區,參與梁山特種工程運輸,任務完成亦較出色。

最後,與全國各省辦驛運比較,四川省辦驛運規模較大,發展較快,營運時間最長。就路線裏程而言,從王炳南1942年11月的《驛運現況簡述》中可知,驛運線路最長的是福建省,3000公裏以上的有江西、甘肅、湖南、浙江四省,四川省辦驛運路線裏程規模上其時僅2167公裏,位居中等。然而,時至1944年11月份,各省辦驛運因經費、業務等問題,營運路線日見減少之際,四川省辦驛運卻增辟了多條路線,裏程大幅增長。據記載,湖南省驛運管理處於1944年8月裁撤,廣東省於1944年11月結束驛運管理處,線路最長的福建省也於1945年2月底停止運輸業務,辦理結束。陝西省於1945年4月1日與該省公路運輸局合並。驛運路線較長的江西省也在1945年10月25日停止驛運管理處營業,即驛運結束。除了四川省外,其他各省辦驛運一律於1945年底結束業務。然而四川省辦驛運於1944年11月,其所辦川西、川東兩驛運區共有驛運路線23條,總長3696公裏,發展之快,非其他各省可比。福建省辦驛運停辦後,與其他各省辦驛運比較,四川省辦驛運在路線規模上應是最大的;如果與1942年川省所辦驛運路線比較,四川省辦驛運開辟路線相對發展迅速。至1945年10月,其他各省辦驛運行將結束時,四川省辦驛運還保持1904公裏,共23條驛運路線的營運規模。

抗戰勝利後,四川省辦驛運又迅速承擔戰後複員的部分運輸任務,為難民返鄉運送行李與人員,為政府運輸各類滯留在四川的軍公物品。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直轄廣漢段的呈文,可略知一斑:“查全國驛運機構均於本年先後裁撤,唯有四川保留延長繼續推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複查渝廣線區行將結束,該區沿線各縣征實米穀及川陝聯運軍公用品為數至巨,並紛紛前來廣漢,聲請托運。職段原以令定營運區域所限,未便接手。非特使各糧食部門及軍公機關及貨商等均感失望,抑對戰後複員物資運輸減弱,公私兩方互有不便。為達成職段任務並增強驛運效率計,懇祈鈞處將渝廣線區原有由簡陽至廣元一段路線劃為職段營運區域。”在此戰後複員之際,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直轄廣漢段主動要求承擔更多運輸任務,即可探知四川省辦驛運予以“保留延長繼續推行”的某些原因。1946年,鍾古熙談到四川的驛運時說:“四川在公路沒有普遍興築,汽車運輸沒有普及各地以前,驛運始終在四川交通上占一重要地位,不僅複員時期需要著它,而且在戰後若幹年內我們還不能離開它。”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於1946年5月底才最終結束,其為全國營運時間最長的驛運機構。

四川省辦驛運因四川省在抗戰時期地理位置突出,在全國驛運中實具有樞紐性質;其承擔糧運重任,運量之大,與全國各地驛運比較,最富特色;其承擔的大批量特種工程運輸,與其他各省辦驛運比較,十分獨特;其驛運路線長,發展速度快亦十分突出。從1940年10月1日開辦驛運,至1946年5月底結束,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為營運時間最長的省辦戰時驛運機構。總之,四川省辦驛運較中央所辦以及其他省辦戰時驛運,頗有其諸多特點。

二、四川省辦戰時驛運之意義

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成立四周年之際,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對該省驛運予以總結,其言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奉令於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歲月易得,行複四年,鑒往思來,不無足述。行政方麵:初重於自備車輛,示範提倡,繼重於獎掖民營,加強輸力;業務方麵:一則轉輸軍糧,接濟前方,一則承運工料,助成工事。幸賴層峰督導,各方協助,及從業人員之戮力同心,突破萬難,奠定初基,推進工作,躋於發展。”其從增強戰時運輸力量以支援前線接濟後方之角度,論述了四川省辦驛運的重大意義。當時的這一總結道出了戰時四川省辦驛運的主要貢獻,並非對四川戰時驛運的全麵論定。如今,立足於曆史研究的角度再行反思,似可概括出以下幾方麵的意義:

第一、四川省辦驛運展示了戰時驛運對傳統驛傳係統的某些繼承與發展。首先,四川省辦驛運繼承傳統驛傳係統之人員物資運輸功能。中國數千年的驛傳係統,其主要功能表現為傳遞緊急軍情、官方文報,即信息傳遞功能,而迎送過往官員、皇室貴族、運輸官方物資,即人員物資運輸功能,僅為輔助性質。中國古代,驛傳係統並無專門的物資運輸部門,至明代才明確規定其具有承擔運輸物資的功能,清代才真正推廣使用,“古代驛站,偏重郵遞,舊製驛赤,快馬馳駛,亦隻限傳遞急要文件。其應用於大量運輸者,實肇始於清”,比如左宗棠平定“回亂”時期。“左宗棠平回亂,其經辦軍糧給養,即采取驛站運輸。”薛光前等著:《新驛運運動》,戰地圖書出版社,1940年,第52-53頁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軍事後勤運輸有專門的設置機構,驛傳係統設置的主要目的不是為軍用物資的運輸,而是為了傳遞軍情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