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流浪生涯(3 / 3)

馬克·吐溫在早期代表作《競選州長》中,就是從資產階級“競選”這一側麵,揭露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真麵目,從而戳穿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選舉自由”的黑暗內幕。

《競選州長》中,“我”被提名為紐約州的州長候選人,自以為“聲望還好”,從來沒幹過一樁可羞的事情。而他的競選對手、民主黨的伍德福先生和共和黨的霍夫曼先生,都是名聲不好,“對各種各樣的可恥罪行都很熟悉的人”,為此,這位“聲望還好”的州長候選人,曾經得意地暗自讚美自己的長處,滿以為有把握取勝。可是就在這時,民主、共和兩黨聯合起來開始向他進攻了。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報紙,連續數日刊載文章,極盡造謠誣蔑之能事,給他加上了一係列莫須有的罪名。說他是為了奪取別人土地製造假證據的“偽證犯”,偷竊同房間夥伴財物的“小偷”,對霍夫曼已故祖父無恥誹謗的“盜屍犯”,花天酒地的“酒瘋子”等等。繼而又采取寫匿名信的手段,進行栽贓陷害、威脅恫嚇。這樣無休無止的攻擊,一直發展到令人發指的地步:當這位“正派”的州長候選人出現在公眾集會的講台上時,竟有9個剛學會走路的、不同膚色的小孩子,抱著他的腿叫爸爸!在這場“競選”中,他既沒有後台老板撐腰,又沒有掌握輿論工具,結果被對方搞得聲名狼藉,隻好被迫放棄競選。看來美國的選舉自由,隻不過是資產階級政客為奪取選舉的勝利而不惜采用各種卑劣手段,攻擊競選對方,陷害“正派人”的一場醜劇。

在這樣一個社會中,金錢就是一切。少年時代的窮困生活更使馬克·吐溫深深認識到這一點。在其短篇小說《百萬英鎊》中他描寫了一張巨額鈔票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巨大威力。小說主人公是一位叫亨利·亞當的美國青年,他在一次出海遊玩時,意外地漂流到了英國倫敦。正當他身無分文,無處容身時,一個使他絕處逢生的機遇出現了。一位百萬富翁把他“請”進家裏,交給他一張巨額鈔票,想試一試他拿著這張大得驚人、無法使用的鈔票,到底會不會餓死,並約定一個月後歸還。於是亞當帶著這張巨額鈔票開始在倫敦闖蕩起來。他任意出入高級飯店、高級旅館和服裝店,每當他掏出那張驚人的鈔票,隻要說一聲:“請找錢吧!”頓時就把人嚇得目瞪口呆,轉而對他畢恭畢敬,頂禮膜拜。在一個月內,他不但沒有挨餓,反而成了交際界、貴族之家、美國公使館的座上客,報紙刊物的大紅人。他最後騙得了大筆金錢,還獲得了美女和地位,變成了真正的百萬富翁。小說突出地表現了金錢支配一切的可怕力量,嘲笑了形形色色唯錢是親的拜金狂。

在馬克·吐溫的晚年,他遊曆了許多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海外殖民地,生活使他更進一步認識到金錢已滲透到資本主義的靈魂深處,使一些人的道德更加墮落。1900年,馬克·吐溫創作了《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赫德萊堡居民自認為“最清高、最誠實”,不料,當化名的外鄉人斯蒂文森出於報複心理,送來一袋假黃金,指明要報答一位曾幫助過他卻不知姓名的恩人時,全鎮19位頭等公民立刻挖空心思,要成為占有黃金的“恩人”。他們撕下其虛偽的外衣,演出種種醜劇,“把好幾十個純潔無瑕,生平從沒有撒過謊或是偷過一文錢的男男女女都變成撒謊的人和竊賊”,赫德萊堡也從此失去“不可敗壞的市鎮”的美名。在這部小說裏,社會道德的虛偽、人性的卑劣得到淋漓盡致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