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融危機
中國股市沒有近憂,卻有遠慮,那就是股市大崩盤危機。危機的可能性主要來自內生性和外生性兩個方麵。在國內,被過度炒作多年的資產大泡沫一旦生成,終將有破裂的一天。當早期那些搏人民幣長期升值而投入中國股市的境外共同基金再次成群結隊采取統一行動,突然將巨額資金撤出的時候,大崩盤便在中國股市發生了。危機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而且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從未有過股市大崩盤經曆的中國投資者,尤其是新生代投資者,仍一直沉浸在賺錢效應的狂熱和躁動中,全然不理會危機隨時可能將至。為此,中國監管部門有責任未雨綢繆,預先做好因應危機發生的製度性安排。
概說金融危機
對於金融危機,被公認為難以定義。如果僅以現象和觀點看,其開端和終結也是難以準確認定的。世界銀行官員在一份報告中將金融危機定義為:迫使銀行體係遭受重大損失甚至消除的金融事件。筆者認為,危機涵蓋了兩方麵基本內容:其一,涉及金融方麵,對銀行流動性、支付係統與償付能力的沉重打擊而導致的金融衰弱是金融危機的顯著特點;其二,恐慌呼嘯而來,存款人和投資人的信心急轉直下,不僅使銀行體係的形勢更加嚴峻,也加劇了實體經濟中的問題,進而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
另外,金融危機正在頻頻爆發。20世紀70年代,危機表現為拉美債務危機,對拉美的銀行造成了衝擊;80年代早期,智利和摩洛哥遭遇金融危機;80年代末,美國儲蓄與貸款協會(S&L)遭受金融危機的打擊;90年代初,危機登陸瑞典、芬蘭、挪威以及大多數轉型中的社會主義經濟體;1994年至1995年,危機席卷委內瑞拉、巴西和墨西哥;1997年,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其他多個亞洲國家也爆發危機;1998年,俄羅斯拖欠債務引發震蕩,影響之廣甚至波及到遙遠的巴西。
在過去的20年間,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次數有增無減,而近10年間這一趨勢更加猛烈。據世界銀行統計,20世紀80年代共發生了45起係統性的重大銀行危機。到了90年代,重大銀行危機增至63起,增幅超過60%。此外,新興市場經濟體危機發生次數的激增更是為這一趨勢火上澆油,這在拉美、亞洲及正從國營經濟向市場為導向的金融體製轉型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尤為嚴峻。
我們目睹了危機中的眾生相。在厄瓜多爾和阿根廷,中產階級儲戶為了提取他們一生的積蓄,徒勞地敲打著銀行的大門,而銀行卻因遭到全國性流動危機的打擊而關門歇業。2002年的阿根廷,不僅金融係統崩潰,其政治製度和社會秩序也全麵瓦解。在印尼,我們親眼目睹了店主們在雅加達街頭暴亂中苦苦挽救自己的生意。在韓國和日本,我們眼見兢兢業業的員工被失業的威脅壓彎了腰,關於自殺事件的新聞報道不絕於耳。
危機對各經濟體而言均意味著巨額損失,因為挽救金融係統要付出直接成本(即納稅人為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提供擔保和為銀行係統注入資本金),而增長受挫還會造成更為重大的代價。在瑞典和美國,危機給納稅人造成的損失,大約相當於該國GDP的4%~5%。而在墨西哥,相應成本接近750億美元,約相當於GDP的20%。
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上升至30%~40%,甚至更高。在韓國,據英格蘭銀行研究,韓國政府已直接投入1250億美元用於穩定金融體係,約為該國GDP的35%,1981年的智利和1997年的泰國為42%,1980年的阿根廷和1999年的印尼則達到50%以上。英格蘭銀行的研究顯示:過去25年間,銀行危機所造成的損失平均相當於GDP的15%~25%。
在亞洲,潛在的損失十分驚人。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2001年估算,亞洲地區不良貸款總額在危機發生後的短短2年時間裏便增長了約1/3,高達2萬億美元。
還有更加重要又鮮有人論及的代價,即機會和增長的損失。這些代價是隨著現金流枯竭、貸款停發、存款交易凍結、不動產價格劇烈動蕩而出現的。例如,韓國因為危機所喪失的經濟增長機會約相當於其GDP的17%,這一比例在墨西哥約為10%,在瑞典則為5%。
更為嚴重的是,危機常蔓延過政治邊界,一些附帶效應逐漸顯現,比如在其他一些未料想到的國家會出現較高的風險溢價,而且政府最終也可能倒台——近年來,在印度尼西亞、厄瓜多爾、俄羅斯和阿根廷,危機就引發了政府倒台。
最近幾年的新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危機經常毫不留情地波及其他市場。1998年8月俄羅斯出現債務違約後,全球幾乎每個債券市場的債券收益率均大幅上漲,結果導致巴西的公司被迫支付比以前高出1300個基點的利率。同時在美國,新設立的公司發現,無論利率開出多高都無法發行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