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市場信息的不對稱現象
信息是投資人的命脈,不論你的分析技術有多高明,你必須有及時、客觀、有用的信息才能在投資市場上獲得成功。效率市場假設每位投資人有平等的取得信息的管道,有能力準確篩選信息並正確解讀信息。但事實上股市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某些投資者擁有比別人更多、更好的信息。這再一次說明所謂“效率理論”的無效性。
毫無疑問,在中國股市中,呈現在投資人麵前的大部分信息都是被嚴重篡改的,相應地對股價的反應也是失真的,而且大多數投資者又按照自己的意願主觀地去詮釋那些本身已經嚴重失真的買賣信息,從而使投資人在解讀市場信息時錯上加錯。在對信息錯誤解讀和錯誤判斷基礎之上做出的投資決策,焉有不失敗的?
筆者在《長牛市,改變炒法:獲利百倍的價值投資法則》一書中反複強調:
1.信息並非唾手可得。即使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雖然已能夠通過網絡和各種信息渠道取得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但仍無法在短期內得到可能影響股價的直接信息。投資人無法定期拜訪上市公司,無法與同業工會、供應商、經銷商交談,更別說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了。就是一年一兩次的股東大會,可以說大部分小股民也是無緣參加的。能在大牛市道咀獲得更多市場信息的,大多是那些財務闊綽的中外基金、券商以及私募基金等,他們可以遊刃有餘地利用手中資源為自己服務。
2.每個人對市場信息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投資者往往進行的是一廂情願式的自我解讀。但有強大資源的上述中外投資基金和券商卻具有消化市場信息的足夠能力,他們在解讀信息方麵當然也比市場一般中小散戶投資者來得正確和快得多。比如,早在2003年和2004年期間,就有一些基金研究所對主題投資進行了所費不菲的研究,其結果是這些基金和券商等都能在較早時候,在複雜紛繁的市場中洞察先機,而這類大型的課題研究對中小投資者來說是無法做到的。
3.在確立投資觀念和作出投資決策上,投資者接受的常常是被歪曲了的市場信息,因此市場信息不對稱中的新聞媒體的作用不町低估。例如,一些治理結構不良的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傳媒和分析師的扭曲信息來迷惑投資者,並且文尾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聲明:“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範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係人與所述文章內容沒有利害關係。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儀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輕描淡寫的一段話就把責任推卸得幹幹淨淨。
媒體為了爭取訂戶,也常指使記者捏造新聞,例如,明明股價大漲已經結束,他們還大幅報道所謂的熱門股,或大量撰寫如“現在可以買進的十大股票”等之類的文章,而一般投資人通常又都是通過媒體來獲得這些二手市場信息的,並且對它們深信不疑。我們隻要隨意瀏覽一下某些著名財經信息網的首頁,就可以看到很多具有誤導性或煽動性的文章題目。以下我們忠實地記錄了2007年2月25日不同財經傳媒網的標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