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收益翻十倍的長牛股:價值投資時代的選股策略23(2 / 3)

股市自2006年以來持續上漲後,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和資金進入了投機的大軍行列裏。從2007年開始後不到半個月裏,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彙管理局、中國證監會相繼推出調控措施來看,管理層已開始擔憂股市等資產市場出現泡沫化。一些如謝國忠、吳敬璉、陶冬、左小蕾等國內經濟學家認為,下一步央行會推出加息等更嚴厲的調控措施,以解決人民幣流動性泛濫的問題,避免股票等資產出現泡沫化風險。特別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也在這一敏感時刻針對中國股市指出;“泡沫正在形成,投資者應關注風險。在牛市行情中,人們的投資相對不理性,雖然每個投資者都認為自己能贏,但實際上許多投資者最終都是輸家。不過,這就是他們的風險,也是他們的選擇。”就在成氏發出上述言論的第二天,即2007年1月31日,滬深兩地股市暴跌,滬證綜指跌幅高達144點,兩市一日蒸發560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

市場的戲劇性變化還在演變:2月6日,大盤在上證綜指2541的點位又突然絕地反彈,一時間令萬眾喜悅。據市場傳聞,就在那一天中國證監會管理層開了緊急會議,提出不要再在“泡沫”問題上爭論了。也就在那一天,北京、上海等地基金投資者(尤其是新基民)在各家銀行外排起了長隊,將一個星期前剛剛忍痛割舍的開放式基金又大量購進。中國極其聰明的8000萬投資者,為了防止股指漲得太高,為了防止人們再次指責“泡沫”,便轉而炒起了市值較小的股票。一星期後,即2月12日,情況又變了,那些在“泡沫化”爭論期間深度下跌了30%的權重股——金融股及受金融股影響很大的房地產股又雄風再起,甚至像中信證券、吉林敖東等與券商直接有關的股票竟然出現連番瘋狂的漲停。那一天,滬深兩市上漲家數為1367家,下跌家數僅90家,比例為1367:93!真所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更富有戲劇性的是那些在一個月前還在批評中國股市“泡沫化”的幾位主要人物,都突然齊刷刷地改了口。謝國忠說:“首先要聲明一下的是,我說股市有泡沫,並不是說大盤就一定會跌下去,泡沫有時可以很大,還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我並沒有說過不可以買A股。”羅傑斯說:“中國股市的泡沫在總體上尚未形成。”

但就在中國股市下跌400點又上漲400點,上下大幅折騰的短短的一個月裏,中國經濟形勢和上市公司的基本情況卻一點都沒有改變。(1)預計2007年及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將在9.6%~10.3%;(2)從業已披露的2006年上市公司年報看,上市公司的總體業績喜人。在截至3月8日已公布年報的224家公司中,有135家公司公布了現金分紅預案,占比高達60%。

就在中國股市爭論“泡沫化”之際,新批準的那些QFII老外們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倉位迅速提升到96%,全然不理會中國A股的“泡沫論”。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效率市場”,一般人能夠認可這樣的結論嗎?但是,僅僅因為人們的貪婪、不理性,對市場展望的十分確定性,以及隨意的市場言論,中國偌大的股市在短短的一個月裏完成了一次v形翻轉曆程,市場先是恐怖性地出逃和大跌,爾後又是讓人看不懂的反轉,最後又九九歸原,回到一個月前的3000點附近位置。如此之大的市場震蕩,能說是合理、理性、有效率的嗎?

2007年1、2月間中國股市的無效率現象,讓人們重新回想起2001年股市在踏上2245點高位後長達五年的綿延下跌,其造成的中國股市慘狀至今仍讓所有投資者記憶猶新。

中國股市在整體上出現無數無效率現象的同時,具體到個股上也出現了無數類似的現象。中國股市第一“大象”——工商銀行的股價上漲就是一個顯證。2006年10月27日,中崮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成功實現在香港和上海兩地上市,募集資金逾1400億港元,創下了全球最高的籌資紀錄,同時也一躍為全球第五大銀行,這也是排名世界前十大銀行中唯一一家中國的銀行。

就在其後,工商銀行出現了股價革命性的躍升場景:

——2006年12月25日,工行市值達到2142億美元,超越彙豐銀行,成為全球第三大上市銀行。

——2006年12月29日,工行市值躍升至2511億美元,昂首趕超美國銀行,晉級為世界“亞軍”,距離市值“冠軍”花旗銀行的2740億美元僅一步之遙。

2006年12月1日,工行以3.83元開盤,12月29日收盤於6.20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漲幅高達62%,市盈率達到41.2倍,市淨率4.21倍;H股市盈率33.68倍,市淨率3.33倍。而同期彙豐銀行市盈率和市淨率分別為13.45倍和2.07倍。工行在滬市、香港的市淨率分別比彙豐銀行高103%、60%。從工行高高在上的股價看,這合理嗎?隻有效率市場理論的信徒們才願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