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鄰裏間交往原則(3 / 3)

自我介紹是一種交往的手段。由於交往的目的、要求不同,自我介紹的繁簡程度亦應有所區別。

有些情況下,自我介紹的內容很簡單,隻要講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即可。例如××建築公司采購員到×鋼廠買鋼材。他一進供銷科的門,就對坐在辦公桌邊一位先生說:“您好!我是××建築公司的采購員,來你廠買圓鋼,希望你能幫忙。”說著掏出介紹信。那位先生接過介紹看一下,趕忙說:“我叫李兵,是廠裏的推銷員,咱們坐下來談。”通過這樣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鋼材貿易的大門打開了,洽談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另外一些情況下,自我介紹的內容就需要詳細些,不僅要講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還要介紹自己的經曆、學曆、資曆、性格、專長、經驗、能力、興趣等等。為了取得對方信任,有時還得講一些具體事例。什麼情況下做簡單的自我介紹,什麼樣情況下做詳細的自我介紹,這沒有定規,隻能視具體情況而定。

掌握分寸

做自我介紹不僅僅是對自己基本情況的客觀陳述,也包含著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自我評價。哪怕是簡單的自我介紹,也少不了自我評價的內容。在上麵說到的簡單介紹裏,隻要他們報出了自己的職務名稱——采購員和推銷員,也就足以顯示各自的身份、地位、職權範圍等等,這實際上也包括自我評價在內。做自我評價,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關鍵在於掌握分寸。

自我暴露定律:縮小“秘密區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之間的交往狀況好壞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相互之間“自我展示”的程度。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你對別人開放的區域越大,往往容易獲得對方相一致的開放區域。一般而言,盡量擴大“開放區域”,縮小“秘密區域”,多向對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當對方向他們說出心事時,他們卻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但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總體來說,一個人對他人的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由初次見麵時待人接物的習慣所決定的,這稱為社交性。社交能力強的人擅於閑談,但談話中未必會涉及根本問題。第二個方麵是由一個人是否願意將自己的本意、內心展現給他人所決定的,這稱為自我展示性。

這兩種類型的開放性通常是完全獨立的。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他們可以饒有興趣地與你談論國際時事、體育新聞、家長裏短,可是從來不會表明自己的態度。而你一旦將話題引入略帶私密性的問題時,他就會插科打諢,或是一言以蔽之。可見,一個健談的人,也可能對自身的敏感問題,有相當強的抵觸心理。相反,有一些人雖不擅言辭,卻總希望能向對方袒露心聲,反而很快能和別人拉近距離。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裏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表露。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習慣於展示自己的長處,隱蔽自己的劣勢和不足。有時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適當向對方暴露自己的短處,反而能夠贏得別人的信賴和敬重。當自己處於明處,對方處於暗處,一定不會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對方卻諱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會對他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當一個人向你表白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對方:首先信任你,其次想和你達到情感的溝通。這就會一下子拉近你們的距離。

心理學家奧特曼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信任程度的提高,雙方會越來越多地暴露自己。”一般情況下,關係越密切,人們的自我暴露就越廣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成了測量人際關係深淺的“尺度”:自我暴露的層次越深,說明雙方的交情越深,關係越融洽;相反,如果對方對自己的私生活諱莫如深,則表明他對你心存戒心,並沒有把你當做他的知己朋友。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外表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不知怎麼總能有人來幫助他們,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於說場麵話,做表麵功夫,交的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但是卻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實人人都不傻,都能直覺地感到對方對自己是出於需要、還是出於情感而來往。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對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對食物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情感紐帶下結成的關係,要比暫時的利益關係更加牢固。

實際上,人和人情感上多少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願意向對方適度袒露,總會發現相互的共同之處,總能和對方建立某種感情的聯係。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隱秘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總有一些隔閡和戒備,而自我暴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融化這層隔閡,使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理解與接納,相處更加融洽、和諧。對於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時會一下子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當然,“自我暴露”不足雖然不好,過度也是不好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總是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人,會被他人看作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說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麵前,我們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並不私密的情感,既給人親近之感,又不會讓自己處於不安全。適時以弱示人

適時、適度地示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三國中的曹操可謂亂世梟雄,當世豪傑他沒把誰放在眼裏,“青梅煮酒論英雄”,更是預見準確,那些所謂“英雄”都被他琢磨透了。

“智者千慮,終有一失。他的這一疏忽,就被司馬氏搶了江山。

據說曹操知道司馬懿有大誌。又聽說他有“狼顧”之要。什麼是“狼顧”,狼的頭和脖子可以左右轉180度,司馬懿生有異相,身軀、肩膀不動,頭可以向後轉180度。曹操認為司馬懿“狼顧”,就是狼心狗肺,心術不正。

但是司馬懿在曹操那做事時,每天勤於公務,廢寢忘食;從公文到馬匹,從內務到外勤,事必躬親,吃苦耐勞,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對曹操更是畢恭畢敬,馬首是瞻。久而久之,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放下心來,認為他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殊不知這些都是司馬懿裝出來的。

司馬懿不僅騙過了曹操,也騙過了曹丕。他無論身居何職,都用各種方式不溫不火地向曹丕表示忠誠。在他的努力下,曹丕一步步登頂,司馬懿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密藏不露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它會減少遭到別人暗算或報複的機會。

曹芳繼位後,曹爽掌權,為排擠司馬懿,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剝奪了兵權。自此曹爽放心玩樂,後來聽說司馬懿有病,派人假意辭行以探虛實。司馬懿老態龍鍾,聽不清說話,雙手顫抖,進食困難(當然這又是裝的),至此曹爽心中的戒備一絲都沒有了。誰想當他在野外遊獵正濃時,卻被司馬懿父子端了老窩,稍後又奪取了兵權,曹爽後來被斬首。

司馬懿在自己的上司麵前,巧妙地表現了自己的“懦弱”,從來沒有功高蓋主的舉動,將自己的真實力量和野心都掩藏起來,最終贏得了天下。

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更有力地生存下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項羽強悍英武,飛揚跋扈,結果兵敗垓下,英雄末路,自刎烏江。而漢高祖劉邦善於示弱,結果一統江山,坐擁天下,成為一代帝王。韓信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結果招來殺身之禍。而蕭何懂得處處避其鋒芒,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好評,也確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

現代生活中也是如此,適當地表現出自己的“懦弱”並不意味著真的膽小怕事,以弱示人往往會有更大的收獲。

如果一個人的能力過強,過於突出自己,則會給他人以很大的壓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可能不會去選擇一個總是指責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來喜歡的。相反,一個能力出眾但常顯示一些小弱點者則降低了這種對他人的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維護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容易贏得更多人的喜愛。如果你是一個強者,恰當地“示弱”,反而會使你贏得更多的朋友。

自我批評定律:擔起自己的責任

“自我批評”就是針對自己的責任和過錯,作深刻反省和檢討,做出客觀合理的認識和評價,從而消除對別人的責怪埋怨情緒。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可能會被人指責時,不妨以先發製人的方式先數落自己一番。因為人心是很奇特的,當對方發覺你已承認錯誤時,便不好再多指責。

自己先認錯

美國心理學專家卡耐基在其《美好的人生》一書中,講了他的一段經曆:

從卡耐基家步行一分鍾,就可以到達森林公園。他常常帶著一隻叫雷斯的小獵狗到公園散步。因為他們在公園裏很少碰到人,又因為這條狗友善而不傷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給雷斯係狗鏈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們在公園遇見一位騎馬的警察,警察嚴厲地說:“你為什麼讓你的狗跑來跑去而不給它係上鏈子或戴上口罩?你難道不曉得這是違法嗎?”“是的,我曉得。”卡耐基低聲地說,“不過,我認為它不至於在這兒咬人。”

“你不認為!你不認為!法律是不管你怎麼認為的。它可能在這裏咬死鬆鼠,或咬傷小孩,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須跟法官解釋了。”

卡耐基的確照辦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歡戴口罩,他也不喜歡它那樣。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坡上賽跑,突然,他看見那位執法大人正騎在一匹棕色的馬上。

卡耐基想,這下栽了!他決定不等警察開口就先認錯。他說:先生,這下你當場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過我,若是再帶小狗出來而不給它戴口罩,你就要罰我。

“好說,好說,”警察回答的聲調很柔和,“我曉得在沒有人的時候,誰都忍不住要帶這樣一條小狗出來溜達。”

“的確忍不住。”卡耐基說道,“但這是違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警察說,“我們這樣吧,你隻要讓它跑過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那位警察也是一個人,他要的是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因此,當卡耐基責怪自己的時候,唯一能增強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寬容的態度表現慈悲。

如果我們免不了會受到責備,何不自己先認錯呢?聽自己譴責自己不比挨別人批評好受得多嗎?你要是知道某人準備責備你,你自己先把對方責備你的話說出來,對方十之八九會以寬大、諒解的態度對待你,就像那位警察對待卡耐基和他的愛犬一樣。

與自己的缺點奮戰

艾爾伯特·哈伯特說過:“每個人一天起碼有五分鍾不夠聰明,智慧似乎也有無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想辦法從中學習。詩人惠特曼曾說:“你以為隻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讚同你的人學習嗎?從反對你的人、批評你的人那兒,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訓嗎?”

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或我們的工作,倒不如自己動手。我們可以是自己最嚴苛的批評家。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自己認清並處理這些弱點。達爾文就是這樣做的。

當達爾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種起源》時,他已意識到這一革命性的學說一定會震撼整個宗教界及學術界。因此,他主動開始自我評論,並耗時15年,不斷查證資料,向自己的理論挑戰,批評自己所下的結論。美國一家大公司的總裁查爾斯·盧克曼曾經用100萬美元請鮑伯·霍伯上廣播節目。鮑伯從不看讚賞他的信,隻看批評的信,因為他知道可以從中學到一點東西。福特汽車公司為了了解管理與作業上有何缺失,特地邀請員工對公司提出批評。有一位香皂推銷員,甚至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得很少。他擔心會失業,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每當他推銷失敗,他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有時他會折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他這個態度為他贏得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他後來升任高露潔公司總裁。他就是立特先生。

戴爾·卡耐基說:“我的檔案櫃中有一個私人檔案夾,標示著‘我所做過的蠢事’。夾中插著一些做過的傻事的文字記錄。我有時口述給我的秘書做記錄,但有時這些事是非常私人的,而且愚蠢至極。沒有臉請我的秘書做記錄,因此隻好自己寫下來。每次我拿出那個‘愚事錄’的檔案,重看一遍我對自己的批評,可以幫助我處理最難處理的問題——管理我自己。我曾經把自己的麻煩怪罪到別人頭上,不過隨著年齡漸增,我最後發現應該怪的人隻有自己。很多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認清了這一點。”

拿破侖被放逐到聖海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怪罪任何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的悲慘命運的主因。”富蘭克林每晚都總結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他發現過13項嚴重的錯誤。其中3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業的。所以,他一周定一個要改進的缺點做目標,並每天記錄贏的是哪一邊。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難怪富蘭克林會成為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特裏法則:走出作繭自縛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誰都難免會犯一些錯誤。其實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隻是當錯誤已經發生之後,所采取的不正確的態度。當我們犯錯誤的時候,腦子裏往往會出現想隱瞞自己錯誤的想法,害怕承認之後會很沒麵子。如果我們一味地搪塞,或者簡單地敷衍了事,不敢麵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那麼類似的錯誤就會重複地發生,結果我們將會步入作繭自縛的怪圈。

其實,承認錯誤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反之,因為錯誤承認得越及時,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補救。而且,由自己主動認錯也比別人提出批評後再認錯更能得到別人的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