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港中學轄區現有初級中學一所,完小五所,教學點兩個,農校一所,民辦幼兒園三所。中學有教師58人,教學班14個,中學生735人。小學有教師58人,教學班42個,在校學生1788人,教師中有瀏陽市名師1人,瀏陽市骨幹教師3人,中學高級教師6名。學校先後被評為長沙市花園式單位、長沙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長沙市模範職工之家、長沙市安全文明校園、瀏陽市示範性初級中學、瀏陽市德育先進單位、瀏陽市精神文明單位、瀏陽市平安單位、瀏陽市法治示範校、瀏陽市青少年科技活動基地學校、瀏陽市科技示範校等光榮稱號,近年來多次被評為瀏陽市教育工作績效考核一等獎、瀏陽市教育質量一等獎、瀏陽市優秀領導班子。
近年來,學校在以尋景輝校長為首的領導班子帶領下,以有序教育實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質量提高、校安工程為重點,以“服務樹形象、質量求生存、特色打品牌、創新顯活力”為工作思路,全麵開展了各項教育工作。一是啟動了校安工程,投資500餘萬元完善花橋完小、晨光完小、新安完小、清江完小的校園建設;二是啟動社港中心完小改擴建工程,工程已列入瀏陽市重點工程之一,預計投資1600萬元;三是開展有序教育,學校從人際關係和諧有序、校園環境整潔有序、集體活動活潑有序、日常行為規範有序、安全應急從容有序、自主學習科學有序六個方麵進行常態化教育,通過集會、跑操、就餐、緊急疏散演練、安全知識競賽等方式進一步加強有序教育,積極做好特色學校創建工作;四是實施課堂改革,先後組織教師到嶽陽許市中學、山東杜郎口中學參觀學習,積極構建以“先學後教、學導結合、當堂達標”為特征的五步導學模式,力求在高效課堂中求高品質,將社港中學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成為瀏陽課改第一旗;五是重視人文關懷,關心教學點的老師,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實現了政務、財務公開製度和大宗物資采購招標製度,尊重和關心離退休教師,每年召開一次座談會、組織一次健康體檢,保證各項經費的按時到位;六是提高教育質量,學校的教學質量在市裏一直穩居前列,學生科技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網頁製作、奇思妙想闖七關、電子賀卡方麵,多人次獲長沙市、瀏陽市多級別獎項,2009年代表瀏陽市參加長沙市“七運會”,獲一麵金牌,二麵銅牌,教學質量已成為學校的一麵旗幟。
時代在前進,教育在發展,在新的曆史時期,全體社中人將以“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為宗旨,秉承“勵誌、勤勉、弘雅、尚德”的校訓,“友善、博學、奮進、創新”的校風,“求實、求新、求精、求全”的教風,“崇知、貴專、持恒、有成”的學風,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鬥誌,務實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戰,去創造新的輝煌。
特色醫院
骨傷科明星醫院:
瀏陽市骨傷科醫院
瀏陽市骨傷科醫院(原瀏陽市社港區、鄉醫院合並),創建於1951年。1999年醫院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從社港老鎮的漢興嶺和壩墈上遷晨光現址。醫院占地麵積65000餘平方米,建築麵積27000平方米(其中醫療業務用14000平方米);綠化麵積12000多平方米。全院在職職工216人(其中在編職工127人,臨聘職工89人)。在職人員中有專業技術人員198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37人)。擁有雙排螺旋CT機1台,移動式C臂機4台,200毫安以上X光機4台,西門子彩色B超1台,德產黑白B超1台,全自動奧巴斯生化儀1台,半自動生化儀1台,關節鏡2台,麻醉呼吸機2台等大型設備,五個病室開設病床240張。是一所以江氏祖傳骨傷科為主體的一級甲等醫院。
江氏祖傳中醫骨傷科名傳於世已有近100年曆史,江氏祖傳接骨秘訣的醫療技術傳承至今。鄰近省市患者慕名前來就醫,其醫術在中南數省、在全國都較有名氣。江氏醫術在《瀏陽縣誌》、《瀏陽奇人》、《紅色瀏陽》、《瀏陽衛生誌》等刊物及多家網站都有報道與記載。
江氏祖傳中醫骨傷科第三代傳人江林主任醫師,將祖傳正骨療傷的秘訣結合現代中西醫的精華,在專業技術上不斷創新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專科技術特色。尤其以手法複位、杉木皮小夾板固定、中藥內服外敷、火罐、針灸理療為特長,門診中醫中藥治療占80%以上,中藥以自製劑為主。同時采用中西醫結合新技術開展了各類鋼板內固定、脊柱手術、髖關節置換術、股骨置換術、頸椎、腰椎手術、小兒馬蹄內翻足整複、開放性複位術等高難度手術治療。其獨特的醫療理論,在2009年全省中西醫結合新技術骨科年會上作為重點發言,江林醫生競選為湖南省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目前,江氏第四代傳人江濤又秉承前輩們的醫德與醫術,正在茁壯成長,而且已經嶄露頭角。受到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交口稱讚。
江氏中醫骨傷科通過幾十年臨床實踐與創新,研創了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壯腎補髓、催生骨痂的良方。比其他治療骨折骨傷的中成藥效果強,且無副作用,無抗藥性,具有廣闊的適應性,特別以治療陳舊性骨傷效果最佳。事實證明,使用時中藥丸劑連帶藥物一起服下後,有效率比煎劑提高了50%。這些技術花錢少,療效好,深受患者歡迎。江氏中醫骨傷科還有一大特點,住院手術率低。目前常規和現代高科技醫療技術,骨傷病人的住院手術率大多在90%左右,而瀏陽市骨傷科醫院江氏醫生接診的病人,住院手術率僅10%左右。不要住院,病人節省醫療開支50%以上;不做手術,病人大大減少了痛苦。江氏中醫骨傷科由於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省內外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病人來自湖南、江西、湖北、廣東等周邊省市甚至全國各地。每日門診達300人次,每天收入住院約20人,僅占7%。2009年全院門診115200人次,收入住院11400人,做手術7490台,全院醫療業務總收入7800萬元,而骨傷科業務占總業務各項數的80%以上,2010年上半年同期對比增長比例在20%以上。
醫院堅持以人立院、以德治院、以技強院、以仁興院為宗旨,通過江林醫生為首的團隊醫技精神,為千千萬萬的病人解除了痛苦。醫院獲得多項榮譽:2001年被評為長沙市“文明單位”、瀏陽市“花園式單位”,連續五年人大評議“信任單位”,各項管理多年被評為全市“先進單位”。2002年湖南省授予“消滅脊髓灰質炎”先進集體,結核病控製項目“先進單位”,長沙市連成3.15——醫療服務指南認定中醫骨傷特色專科。2003年被評為長沙市3.15消費者“信得過單位”、湖南省“中醫興院示範醫院”、“雷鋒式醫院”、“長沙市花園式單位”。
瀏陽市骨傷科醫院是我國中南地區目前骨傷醫療的一顆璀璨明星。
特色銀行
借錢如取錢方便的銀行
——農村商業銀行社港支行
湖南瀏陽農村商業銀行社港支行前身為社港信用合作社,創立於1955年。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根據國家對農村金融係統的改革方針,社港信用合作社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內部機製,提高業務品位。2005年12月21日社港信用社成功改製為湖南瀏陽農村合作銀行社港支行;2009年繼而成功改製為湖南瀏陽農村商業銀行社港支行。
銀行始終把社港的老百姓當作朋友,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難,幾十年如一日,筆者深有感觸。當年一家三代五口人僅一間住房,10來年自己都住在豬欄房內。1982年農曆12月初,與之相鄰的生產隊保管室變賣。自己才當家理事,手頭沒有一分錢。找到銀行,領導當即表態給予借支150元。向親友幾天借貸,尚差150元無處可借。眼見房子買不成了。銀行當時領導尋南偉主任連忙追補貸款,特準超額借支300元。讓筆者買好了房子,改變了居住條件。1995年,筆者因受水災,家中房屋大部分倒塌,隻得在社港集鎮重新建房,資金短缺,銀行給予貸款2萬餘元;2006年,因愛人在瀏陽城區就業,需在瀏陽市區置房,銀行又給予借貸3萬餘元。近年每因家庭資金周轉不及之時,多次給予借貸,從沒有拒絕過。
自創立以來,幾代銀行領導始終保持著工作務實,辦事果斷,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上年紀的社港人都清楚記得,當年銀行(信用社)領導和員工,為了社港農業生產的大發展,農民經濟的增收,常常下鄉辦公。東南西北每個村組,輪流到村到組。背著工作袋,穿著跑鞋,下村串戶,奔走在鄉間小路,來到地頭田邊,為農民一邊辦理貸款手續,一邊發放貸款金額。農民免除了上銀行辦手續的麻煩,節約了時間。銀行給農民送來了溫暖、送來了關懷。
銀行始終堅持以“三農”為服務方向,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有力地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近幾年,全鎮規模養豬戶有80戶得到了貸款支持,對大戶發放貸款上百萬元,小戶也有1萬多元,整個養殖業信貸發放2000多萬元。通過扶優扶強,社港鎮內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信貸結構也不斷優化,且有效地探索了農民致富途徑,為農村實現小康社會貢獻了力量。對於個體工商戶給予重點扶植,全力做好了小額商貸優良客戶的評級授信工作。在社港、龍伏兩鎮全力推行小額商業貸款,共投放8000多萬元,有力地繁榮和活躍了兩鎮集貿市場;同時根據兩鎮在外承包基建工程的優良客戶比較多的特點,通過實地調研對這部分客戶給予了充分的信貸支持。紮實推進了中小企業的授信工作,支持了兩鎮中小企業發展,近年來,社港、龍伏兩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社港支行信貸投入8000多萬元。企業的發展,既解決了部分地方閑散勞動力就業問題,又為地方政府創下了可觀的稅收收入。於民於國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全體職工的共同辛勤努力、銀行領導的優秀管理下,銀行多次獲得鄉鎮人民代表滿意單位,鄉鎮、瀏陽、長沙等各級先進單位。1998年銀行(信用社)在主任塗小平領導下,通過全體員工的努力,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授予的全國信用社係統支農先進單位稱號。近年來銀行又先後獲得長沙市文明單位、長沙市連心工程先進單位,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工作先進單位、人民代表滿意單位等諸多榮譽。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反作用於金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社港支行從領導到職工,充分認識到這一規律,充分利用好這一經濟規律,使銀行存款穩步攀升,貸款增量顯著,各項業務發展迅速,工作質量與企業效益都大幅提升。在社港,銀行與企業都形成了共識:經濟活、金融活;金融活、經濟活。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方麵,社港支行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創造了新時期的農村經營之道。
銀行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做好農戶信用等級評定和規模農戶的授信工作。2001年初,根據小額貸款農戶授證麵達到最佳,並且比例高、已發放的貸款質量好,回收好,違約極少的村,給予評定為信用村。信用村的創立,提高了村民的信譽度和信用度,提高了信貸員的自主度;使農民手中資金更加活躍,周轉更加自如;更帶來了信用村的經濟繁榮,銀行同時提高了效益。自2002年創建信用村以後,銀行領導沒有滿足成績。思考著如何在全鎮範圍內,特別是那些沒有創建信用村的農民中如何來提高用信能力,銀行領導決定,全麵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2007年底至2008年初,銀行新任領導任發榮、邱新武等先後到職。他們深入調查研究,召集銀行全體職工集思廣益,獻計獻策,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上尋找還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會上,新任領導指出,社港是全瀏陽市小額貸款筆數最多的鄉鎮,但下麵還有人認為貸款難。大家認為:小額貸款難症結之一是辦理要一周,時間太長;之二是有些數額稍大一點的不能滿足要求。新任銀行領導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經營管理體製問題。按這樣經營下去,經營風險小保險係數大;但農民小額貸款大都是臨時性的,預期性較少,有時急著就要,根本等不了那麼長時間。解決的辦法必須在不違反財經紀律又方便農民的中間尋找突破口。如何來突破,銀行領導再次發動了全體職工動腦筋想辦法!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社港銀行全體幹部職工集體研究決定:進行農戶信用等級評定,根據評定發放貸款證。讓需要貸款的農民貸款像拿存折取錢一樣容易。具體操作方法是:下村組調查摸底,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將全鎮農戶劃分為特級戶、優秀戶、較好戶、一般戶、不予授信戶五個等級;根據等級又規定貸款標準:一般戶2千至5千、較好戶5千至1萬、優秀戶1萬至3萬、特級戶3萬至5萬。於2008年4月率先在全市對支行轄內所有農戶進行了農戶信用等級評定,並將轄內農戶貸款證全部發放到位。貸款證的普及推廣,簡化了農戶的貸款手續,確保了農貸有計劃、有步驟的合理安排。惠及千家萬戶,切實做到了方便農民借貸,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農村產業的發展,為農民發家致富提供了一個快捷便利的平台。小額農貸評級授信機製這一方法,受到上級高度重視。2009年被瀏陽市人大、瀏陽市政協評議為人民最滿意的十件大事之首!市總行領導迅速組織在全市各支行推廣實施,確定了“政府主導,銀行聯動,村組推動,農戶參與”四位一體的運作機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總行因此於2010年10月被評為全國支農先進單位,擴大了農村商業銀行的影響。在全國範圍內,許多銀行由此建立“農戶經濟檔案”,方便農民貸款。銀行本身也因此拓展了市場,實現了雙贏。
貸款等級評定搞好了,貸款證發放了,農民貸款隻要憑證即時辦理貸款,產生了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社港支行的領導們、職工們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根據新的時代新的情況,又作出了進一步的工作:將發放出去的貸款證製定年審方案,決定每年評審一次。製定了具體的信用等級評定細則。根據一年內借貸還貸情況、家庭經濟發展情況,適當適時進行調整。守信用、有發展的及時予以升級;反之不守信用、參與賭博的要降級。
其實,農戶小額貸款等級評定,貸款證的發放,效益遠遠超出了金融範圍,對於提高社會國民素質產生了巨大作用。那就是增強了農民信用意識,提高了守信用的自覺性;也激發了農民努力致富的自覺性。筆者曾聽到一位家長在教兒子:“你莫攢勁賺錢囉,家裏窮呀,銀行裏貸款都不敢給你。”
在社港支行,可以說從領導到職工每一個崗位都湧動著活力與激情,支行上下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助推了支行業績的穩步提升。到2010年9月末,支行各項存款餘額達4億多元,比年初淨增7千多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29%;各項貸款餘額2.4億元,比年初淨增6千萬元,新增貸款主要投向“三農”和地方中小商戶;不良貸款僅占比3.54%,繼續實現了不良貸款雙降。支行又取得了全行三季度勞動競賽第一名的好成績,同時獲得了競賽優勝單位。社港支行秉承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為社港經濟騰飛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力量。
特色旅遊
遠古名山石柱峰
石柱峰聳峙於長沙市區東北50公裏外的層巒疊嶂,瀏陽市社港、龍伏、古港三鎮交界處。其峰矗雲霄,壁立千仞,尖削如柱,因名石柱。峰高海拔1359.7米,高出南嶽山70米,是古城長沙方圓70公裏內的最高點。
石柱峰源於連雲山脈的主脈之中。東倚大圍山,北鄰幕阜山,南達道吾山,西隔撈刀河盆地(社港市)與龍華山相望。相傳古代石柱峰有48庵寺,山頂有石殿石神,規模宏大;有長者曾見過“始建於秦,擴建於漢……”的青石碑。如今峰頂存有三清殿,還有保存完好的玉皇殿(原名櫻桃觀);峰左有相傳孫思邈的煉藥台、曬藥坪;北有後周(公元951至960年)誥授兵部袁侍郎的鐵墳古跡;西坡有傳為大禹治水所用的拴船樁、雲霧殿、禱雨靈台等古跡。山腰的陳家祠堂,屬明末時期建築;陳家祠堂後有長沙地區最古老的香椿樹,據推測樹齡在300年以上,現仍然一派生機。香椿樹樹葉煎雞蛋,是一道非常有名的湘菜。其木打成的飯甑盛飯,三伏天不用進冰箱也都不餿飯。
石柱峰峰上玉皇殿內,涼爽極致。炎夏三伏,進殿內汗水全無;晚上,還要蓋上棉被方可就寢,是最理想的避暑勝地。登山歇息,夜可眺長沙市景,晨可觀柱峰日出,遠可瞰洞庭波濤,風光無限。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一貴夫人到櫻桃觀進香。剛到廟門口,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貴夫人連人帶轎被風刮得無影無蹤,官府遷怒於櫻桃觀,下令將其拆除。後來當地人在櫻桃觀原址上重建,遂改名為玉皇殿。
有資料表明,石柱峰為我國二個重點雷擊區之一,年最多達250天次。相傳若幹年前為儒、道兩教修煉之處。因為廟宇多次遭到雷火燒毀,遂分遷至瀏陽金剛石霜寺、衡陽南嶽寺。
石柱峰曾是中國工農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要地。
石柱峰上,留下了千古不衰的楹聯佳話:相傳明朝天啟辛酉年間(公元1621年),江西某秀才登上石柱峰,觸景生情,吟出一上聯:
石柱峰,峰上栽楓,風吹楓動峰不動
秀才吟出上聯,可他怎麼也吟對不出下聯,隻得怏怏回家。280多年過去了,據說至今仍沒有人能對出工整絕妙的下聯。下麵二幅,供讀者品味:
銀盆路,路旁舞鷺,露起鷺閑路何閑
橘子洲,洲邊駕舟,周旋舟行洲未行
附:《11億年前長沙曾是一片海》(節選)
來源:長沙晚報 時間:2011-07-12 點擊量:788
位於長沙東北部70公裏處的瀏陽石柱峰,是方圓80公裏內的製高點。石柱峰北坡的社港鎮周洛地區,10年前曾是本報記者參與的一項專題科考目的地。那輪曆時5年的科考,首次揭開了石柱峰的神秘麵紗,也讓藏身於溝壑叢林的六疊泉和周洛腹地的國內最大野生桂花林首次呈現在世人麵前。
近日,記者隨省會地質、氣象專家組成的2011年石柱峰地質地貌科考隊重返那方熟悉的山水,繼續探究掩藏其中的秘密。經過一番拉網式考察之後,專家們挖掘出一係列有關遠古長沙的“史料”,那是一個個刻於岩石之間,有關海陸變遷、火山爆發、生物進化的長沙版的地球故事。
十裏飄香桂花峽
桂花峽位於社港周洛迷人穀。峽穀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一到八月,桂花的清香撲鼻而來,醉人的芬芳讓你心曠神怡。
傳說桂花峽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八月十五,神武真人邀請群仙在月亮潭賞月,桂花仙女也應邀來到。眾仙驚歎迷人穀中的無限風景,惋惜缺少了桂花飄香。天仙神武真人請求道:“桂花仙女呀,請你把隨身帶來的桂花種子撒在此地吧!”“神武真人說得對,在這麼美麗的地方賞月不能沒有桂花香……”太上老君連忙附和著。太白金星也說:“桂花仙子啊,請助助各位的雅興吧,趕快撒種哦!”桂花仙子應群仙的要求,真的把種子撒播在這裏。這兒便長出了無數株桂花。每逢八月桂花香溢四周,飄出峽外,芳香醉人。桂花峽由此得名。
峽內的桂花顏色豐富多彩,有丹桂、金桂、銀桂等十分珍貴的品種共1926株。每年國慶節前後(農曆8月)全部開花,花香數裏,彌漫整個峽穀,峽穀外都可聞到幽幽花香。2001年6月被當地居民發現,後由南京桂花研究所認定為桂花的發源地,亞洲唯一的野生桂花林,世界也不多見。峽內從農曆七月起七月桂就開始飄香,直到重陽,重陽桂仍香氣撲鼻。
桂花峽是天然桂花園,也是天然的動植物園。是蝴蝶的王國,有多種世界珍稀的蝴蝶。紅的、黃的、白的、紫的,各色蝴蝶翩翩而至,與你依依相親,甚至親吻你的臉頰,粘作你的發夾。峽穀內有金錢豹、紅腳雞、胭脂魚,各種鳥類蛇類等40多種保護動物;還有羅漢果等等10多類,60多種,1.3萬多株保護植物。
桂花峽北坡,有一條由千萬級石階組成的,通往瀏陽東鄉、江西井岡山等地的山路,曾經是當年紅軍活動以及後來的遊擊隊和起義部隊的交通要道。
峽穀的入口有迷人湖,站在湖壩上,憑欄俯視,天晴氣朗的八、九點鍾,幾十米深的湖水清可見底。整個湖泊內的景色變幻無窮。白雲在湖底悠悠,周圍山峰全部倒立在湖周圍,枝繁葉茂的森林在湖底舒展開來;尺多長的銀白色飛機一架接過一架從湖底穿過;左邊倒映的竹林中太陽像一顆金色的夜明珠,耀得讓人心醉。白雲一邊變化著各種形態,一邊在湖底悠過。微風吹來,層層波浪疊起,眼下有的隻是蒼翠的湖水。稍微平靜,湖底又呈現出迷人的景色。泛舟湖中,峰巒青翠,分不清東南西北。峽穀內陡峭崖壁間有飛泉流瀑80多條,構成了蔚為壯觀的瀑布群,其中形似北鬥星的北鬥庵瀑布落差高達260米,可與廬山瀑布媲美,你不需遙看,可以與它親密接觸,別有一番情趣。來此遊覽的詩人,觸景生情,詩興大發,留下“無紗織出千匹布,有韻吟成萬首詩”的絕妙佳句。峽穀內還有許多景觀令人驚歎:妖風崖(湘坑)上的“飛絲洞”,“妖”風(冷風)頻吹洞深無底,洞內似物怪石遍布,形態萬千。撈刀河的主源由此婉轉奔騰西出。具有神話傳說的關門石鎮守峽穀;上小下大的人麵月亮潭頂承天光,上接斜瀑;形如太極圖的太極潭格外奪目;進入峽穀,各類景觀應接不暇。
往下出周洛至丹霞湖,清朝初期建築,顏家屋場;用麻石砌成的雙溪分水塔;紀念龍太子的龍潭龍灘;兩個“之”字形深潭組成的鵝頸潭;形似鴛鴦的巨石“鴛鴦尋伴”(又叫香爐缽),石中有樹,樹中有石,不見樹根。由瀏陽關山峽旅遊有限公司開發的周洛飛瀑漂流,就在這被譽為長沙的“雅魯藏布大峽穀”。漂流河道內水質清澈見底,河床地勢險峻陡峭,河兩岸山色秀麗,途經 “龍灘”,“香爐缽”,“鵝頸潭”,“夜合山”及深潭、瀑布等富有傳奇色彩的自然景點。整個漂流起伏跌宕,環環相連,驚險刺激,人氣旺盛,為湖南省內眾多漂流的首選。高峰時日近5000人漂流,出現過一票難求的局麵,創造了開業即旺的奇跡。
攀遊探險石牛寨
石柱峰下,社港、龍伏兩鎮交界處有一紅色砂岩構成的孤山,雄踞於綠色原野之上。高約300米,形狀如頭朝東尾朝北的牛,人們叫此山為石牛寨。其淺紅色的頂部,深褐色的石壁,顯出幾分神秘與威嚴。與鳳凰山下的“風門口”隔河相望,互相交合,踞為險隘,相映成趣。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名叫王子的孤兒,他與家中的一頭老牛相依相伴。老牛幫他種了幾畝薄田度日,王子細心地照料著它。牛長得高大結實,幹活很賣力氣。忽然一天,牛在休息時竟開口對王子說:“主人,你也歇下氣吧,別累壞了。”王子見牛能說話,不由萬分高興。從此王子不再寂寞孤單,常常與牛有說有笑。玉皇大帝得知這件事,認為牛不守牛規,不禁惱怒萬分,決定懲罰它。於是,趁牛耕田時,踢它一腳,牛一個趔趄,單跪在地,不能動彈,化為一頭石牛。如今,仔細一瞧,其左前腳仍舊彎曲跪地。整個石牛背躬頭昂,牛角東伸,氣勢不凡。
石牛寨是座奇特的山,山勢陡峭而險峻,山上峭壁錯列,怪石嶙峋,巨石斜聳突兀似牛角,順南或北的險徑攀援而上,令人頭暈目眩,膽顫心驚,素有“小華山”之稱。自古為軍事要寨,攀遊勝地。
石牛寨,在宋末元初是漢族軍民躲避蒙古軍隊追殺的孤山險寨。當地盛傳,元末時期,朱元璋當初討飯曾到過瀏陽,挖了幾隻番薯充饑,被瀏陽人追趕了很遠。後來,陳友諒與朱元璋對抗,瀏陽人又支持陳友諒。朱元璋得天下後,為了徹底消滅陳友諒的勢力,報複瀏陽人,下令血洗瀏陽。明軍經過多年的征討,攻下瀏陽48寨中的47座,最後隻剩下石牛寨。因其險要,明軍無法攻上寨,隻得長時間裏三層外三層圍困。石牛寨上也幾乎糧盡水竭。這時,從石柱峰上下來一道行高超的道人,見形勢危急,遂用絲茅草從對麵風門口渡水過來,用草鞋化作鯉魚,拋下山去,活蹦亂跳,迷惑明軍。官軍上報“山上有水有魚,還圍什麼?”。朱元璋聽後說:“算了,料有人也不多了。”因此,瀏陽少數土著人才得以幸存。後來,當地有不少姓氏都以石牛寨幸存者為“寨上祖”,重建姓族與祠堂。所以,石牛寨又是不少姓氏延續香火的聖地和緬懷先祖的宗族之山。
清《瀏陽縣誌》記石牛寨為石牛鋪,是蓮溪與泮春裏的分界。
石牛寨上主要景點有:將軍崖、插旗孔、戰爭石鼓、蒸穀甑、仙人鞋、突兀牛角等35處。
石牛寨北麵有被人們尊為“靈洞大神”的革命醫生羅菊香的故居遺址和墳墓。石牛寨曾家洞下遊的寶峰山人工洞穴,深達數百米,縱橫交錯,據傳為唐宋兩朝開采銅礦時留下的礦井。離寶峰山銅礦二公裏,位於集陽楊家灣的銅錢坑,據傳是唐宋時代鑄錢遺址。
22歲為國捐軀、赤身下葬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司令,2009年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的尋淮洲故居,社港集陽山黃獅塘,就在石牛寨西北邊。
現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生長於石牛寨南麵,周其鳳孝敬母親而重建的故居:美華堂,坐落在石牛寨南麵與泮春中學相鄰的山崗下。
石牛寨橋頭炮台山東麵聳立一座已有1950年曆史的古寺,道岩寺,又名“土德聖母廟”。始建於漢朝明帝永平二年,先後於乾隆、道光、光緒、民國等時期六次擴建修複。現寺為1980年當地群眾自動捐資重建,占地麵積95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560平方米。供奉的主要是一位接生婆,人們叫“土地阿婆”。生兒育女及婦科問題,常有人求簽問藥。
石牛寨東麵,萬福嶺下到井衝周家半山腰的莡箕坡有一可容幾十人的天然石洞,內有藥王孫思邈當年煉丹的爐灶等遺跡。
萬福嶺下湖大屋場,是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一師,即徐洪獨立師師部遺址。該處易守難攻,據說敵人始終未能攻克過。
石牛寨東麵,與周洛、石柱峰之間的群山之中的萬福嶺上,有一天然風景公園,叫萬寶山風景公園。公園集峻石、瀑布、古樹、峽穀、風洞於一體,青山碧水輝映,森林蒼翠挺拔,鳥語花香交融,構成一道獨特風景。
飛瀑漂流丹霞湖
名勝古跡總有神話傳說相連。在丹霞湖的東岸,相傳五代後周時,周洛人袁壁鑒在朝任兵部侍郎。經常思念他美貌賢惠恩愛的妻子。妻子又非常孝敬父母,不忍離開兩位老人隨夫進京。袁侍郎難忍相思之苦,上奏皇上,要求解甲歸田。皇上了解情況後,念其夫妻情真,難能可貴,遂賜時行千裏的石船一艘,讓袁每晚回家與妻子團聚。但石船隻可在晚上行走,且必須暮去朝至,不得妨礙朝政。途中有一山阻隔誤時,皇上朱筆一畫,令其暮開朝合。此山因為袁侍郎的浪漫故事而名“夜合山”。如今周洛電站大壩的砂石堆裏,還掩埋著接送袁侍郎回家的石船,迷人穀山頂上留有袁侍郎夫婦的禦葬鐵墳坪。
驅車前往周洛,拐進山峽口,駐足期間,你會看到,兩邊的山勢如巨人兩個豎起張開向上的手指,直指藍天。這便是有名的夜合山。兩邊相互呈咬合狀的崖石,足可以說明許多年前它們是一座整體,由於地殼的突然運動,而被“撕扯開”。陡峭的山崖是堅硬的角礫狀石英岩,長約400米,高約40-100米,上寬下窄,最窄處約2米,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過此2米相交於一深不可測的橢圓形潭。周洛流出的山溪飛瀉入潭,形成高約6米的瀑布。春夏豐水時節,濤聲隆隆,水花衝天,白霧翻滾,觸目驚心,異常壯觀。站在離潭二三十米開外,麻麻細霧般的水汽撲麵而來,冷嗖嗖、涼浸浸的。這就是潭口。潭是個無底洞,至今無人也無法測出潭的深度;傳說有人看見裏麵有妖怪打架,所以又叫妖怪洞。還有傳說,從此潭倒下的穀殼,在十數裏外的藥絲潭裏浮出,神秘莫測。
丹霞湖就在浪漫的夜合山下,神秘的妖怪潭前。
民間相傳乾隆8年,皇宮中有一隻威風凜凜善解人意的丹頂鶴,皇上對它視如珍妃,寵愛有加。可是,丹頂鶴卻不喜歡呆在宮中,過那衣食無憂的生活。它整天想到皇宮外麵的廣闊世界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宮內防守嚴密,毫無辦法。一天雨後,丹頂鶴望著天空的彩霞,自言自語地唉歎,什麼時候才能逃出這牢籠一樣的皇宮,像彩霞那樣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彩霞聽到有誰在說到她,低頭一看,是皇宮裏的丹頂鶴。想起自己雖然自由,但是長期獨來獨往,形單影隻,十分孤單。便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幫助丹頂鶴逃出皇宮。於是,她把自己兩頭著地,變成一道彩虹橋,讓丹頂鶴踩在自己身上,逃出皇宮。丹頂鶴剛走到彩虹頂端,被皇宮裏的衛士發現了,他們抽刀砍向了彩虹,丹頂鶴重重地被摔在皇宮外的圍牆下。縮回空中的彩霞看到了,她不顧自己的傷痛,連忙救起丹頂鶴,把它藏到湖邊,幫它治傷。時間慢慢地過去,彩霞圍著丹頂鶴轉來轉去,有了伴兒,不再孤單;丹頂鶴在湖內自由自在地生活,與彩霞形影不離,快樂極了。人們非常羨慕彩霞和丹頂鶴和諧快樂的生活,便稱此湖為“丹霞湖”。
丹霞湖彙水麵積31.8平方千米,容量1570萬立方米,水麵達3000餘畝。整個湖區有山有水,有亭有廓,有橋有廊。是社港旅遊景區的核心。湖麵呈Y字形。三麵環水的半島,微波漣漪的湖水與周邊形態各異的丹霞地貌、翻騰翱翔的水鳥飛鷗構成一幅無比動人的畫麵。驅艇湖中,水花撲麵,清風拂衣,通體舒暢極致、快樂似仙。
站在湖西北大壩上,放眼湖麵,波光粼粼、碧波萬頃,一橋飛架南北、數個半島探入湖中;湖的上遊,黃龍雙泉,神人合一;湖的四周青山環繞、奇峰聳立。湖中諸島,有如大象鼻嘴、有像蝙蝠、有似老鼠喝水、……;島上,樹木蔥蘢、鳥鵲成群。湖內水深魚肥,丹霞景觀倒映。遊覽觀光,垂釣休閑,其樂融融。
登高覽勝龍華山
長沙、瀏陽、平江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龍華山。那是一座並不很高的山,海拔隻有667.1米。但站在山上,可以看到繁華的長沙市和美麗的瀏陽市,以及平江縣城。素以 “龍華府三城,天上一峰削不成。”而著稱。
每當秋高氣爽之日,登上峰頂極目四顧,翠峰簇擁,群山連綿起伏,大有“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氣勢。俯瞰山下,城鎮村莊、河流道路盡收眼底;特別是長沙境內,嫋嫋吹煙、奔馳車輛、匆匆行人、雞飛狗跳,清晰可見;都市村莊,錯落有致,田園道路,交相輝映。
據傳,晉惠帝時代(公元290年),從社港集鎮西邊的登龍寺到龍華山頂,曾建有七座廟宇和一棟“老真殿”。現僅存兩頭的登龍寺和龍王廟。當年,每次祭祀,從登龍寺開始直至龍王廟,時達數十日,香火綿延十數裏,蔚為壯觀。
龍王廟,莊嚴古老的寶殿,巍巍矗立在龍華山山巔。
龍王廟全部用青條巨石砌成,門窗也是用石頭做成的,連上麵的瓦也全部是青條扁石蓋就。傳說整個寶殿的石頭都是從龍王廟山腰一處地方開采出來的。並且非常奇怪,那個采石場的石頭,待龍王廟一蓋成,石頭也開采完了,沒有多一砣,也不少一塊。於是人們便認為這是上天刻意安排的。
傳說建立了龍王廟後,這裏就從來沒有發生過水旱災。
明初,明祖朱元璋率領部隊來到這裏,站在龍華山上說:“龍頭尖(龍華山)是龍王的所在之處,這裏方圓三十裏內外無瘟疫,也沒有旱災和水災。”傳說龍華山周圍,從那時到現在的曆史中,從沒有出現過瘟疫、水旱災。真是皇帝的金口所佑,還是人民乞求平平安安的心態所至,我們無須考究,隻願永遠如此。
龍王廟現仍存有楹聯石碑。
廟門首楹聯為:
景日瞳瞳八部天龍遊滄海 祥雲冉冉萬方神駿奔瀟湘
廟中“觀音殿”門的楹聯是:
龍倚慶雲行宇宙 華凝瑞氣滿乾坤
廟內石柱上,有兩楹聯:
水府列山崗宜景龍王行雨露
滄桑留石廟重逢佛聖濟生靈
金關仙佛三三降誕此極玄天封上帝
武當修道九九積升龍華石殿救眾生
石廟內有一塊約200平方厘米,刻有“中華民國丁亥歲秋月吉立‘東雲宮’的小石碑。
龍華山美麗壯觀,古老神奇。峰上,奇景遍布,隨處可見。栩栩如生的蛤蟆石、似天外飛來的巨怪石、惟妙惟肖的虎爪坑、飛瀑當簾的深潭石江甕、清澈亮麗的太極湖、相親相愛的夫妻樹、蒼翠古老的綠繡球、形似千手觀音的千年珠樹……春天,流水潺潺、花香撲鼻;夏天,林蔭蔽日、蟲鳥啾啾;秋天,野果遍山、紅葉滿坡;冬天,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在龍華山峰南約2千米,有一座海拔僅557.1米的山峰。每到春天,映山紅花開,漫山遍野花紅似火,美煞遊人。此山也因花紅而叫紅花尖。山頂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早已成為山雞野兔的天堂。山坳處,1995年修建、現已水泥硬化的,瀏陽社港到長沙金井的“社金公路”,蜿蜒盤旋,穿坳而過。
著名畫家徐悲鴻夫人,作家、研究員、全國政協常委、為國家作出重大特殊貢獻的廖靜文故居,雙江倒坡,就在這紅花尖下,社金公路西南邊的山坡之上。
從紅花尖再南行約1千米,瀏陽社港楊源與長沙縣青山鋪交界的山坳,叫金盆坦。這裏是曆代縣誌上社港與龍伏、與長沙分界的主要標誌。更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傳說很久以前,長沙城裏有個非常富足的商賈人家,擔心放在家中的金銀太多被人偷。於是,趁晚上,把一筆外人無法知道數目的財寶埋在此地。後來,不知是戰亂還是什麼原因,主人再也沒有來過問了。有許多人曾先後來此挖寶,都是失望而歸。但有一年,一位家貧病重的孝子,抱病到長沙借錢,給久病臥床、奄奄一息的母親治病。空手歸來時肚子疼痛難忍,在金盆坦的葇蔸下大解。伸手扯根葇草淨臀,帶出的葇蔸下麵露出黃燦燦的金子,喜出望外的他,取出金子,治好了母親和自己的病,還娶了媳婦、置了二畝薄田,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至今,社港一地流傳著“金盆坦財寶不用挖,隻要大解扯葇蔸,就會有一些。”的說法。
不管怎麼樣,金盆坦如今寺廟聳立,香火旺盛,信徒眾多,是實。
多姿多彩的撈刀河
湘江北去。撈刀河經長沙縣從東往西注入湘江。
相傳三國時關羽奉劉備之命率領重兵南下攻打長沙,來到撈刀河一帶後,安營紮寨、察看地形、刺探軍情。一天,關公與部屬乘一小船沿撈刀河進入湘江,然後往南去,想從水路打探長沙城河防情況。寬敞的湘江上,戰船密布,戒備森嚴。關公私下裏想,若從水路攻取長沙,困難較大。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隻得率部屬倒槳回營,思考著另尋戰機。船從湘江回至撈刀河時,不料,剛才還風平浪靜的江水,突然湧來一個大浪將小船顛了起來,向來穩重的關公因沒有提防,手中的青龍偃月刀不慎落入河中。部將周倉跟隨關羽多年,深知青龍偃月刀對關將軍的重要性。便組織兩個營的士兵,從刀落水處開始,一字排開,往上遊和朝下遊各一營地毯式搜查。士兵們一氣搜了七裏,才在相距七裏的上遊將寶刀撈了上來。更令人稱奇的是,刀撈上來後,不但絲毫沒有受損,反而熠熠生輝,鋒利無比。老百姓非常仰慕關大將軍,從此,關公落刀之處就叫落刀嘴,關公部屬撈刀的這條河,就叫撈刀河。撈刀河因曆史的傳說而與瀏陽河雙雙馳名,堪稱姐妹河,為湘江一級支流,有“長沙市第二大內河”之稱;撈刀河在瀏陽境內曾名潦滸河和北川河,發源於瀏陽市社港鎮周洛石柱峰北麓的湘坑,流經瀏陽市社港鎮、龍伏鎮、沙市鎮、北盛鎮和永安鎮,長沙縣的春華鎮和黃花鎮,在長沙市開福區五合垸的洋油池彙入湘江。全長141公裏,其中瀏陽境內長83公裏,流域麵積為2543平方公裏。
撈刀河與其上遊西岸的106國道、嶽汝高速從社港鎮並行穿過。
撈刀河,就像一條碧綠的絲帶,串起顆顆珍珠——兩岸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觀。石柱峰、桂花峽、龍華山、石牛寨、丹霞湖,都在撈刀河源頭和上遊。從丹霞湖以下開始,沿撈刀河順流至龍伏鎮邊界,兩岸景點數不勝數,觀之不盡,閱之不竭。隨你在哪個地方一站,就有景如畫,進入其中必定會使你流連忘返。
石潭祠:又稱懸空寺。位於丹霞湖下遊2千米的永興村三裏坪,緊挨撈刀河南岸。河邊有一充滿神奇色彩的巨石——“雷打石”。石上建有一座2米多高的鎮河小塔。從北東而來的滔滔河水,在此石下突然折向西北,再西出永興經花橋南往社港。沿雷打石前,踏步136級台階,懸崖中,約200平方米的天然岩洞,建有神殿三幢。頂殿內岩洞,裏小外大,深不可測;汩汩山泉,清甜可口。站在祠中,人和寺一樣,上挨不著天,下踩不著地,懸在空中,飄飄欲仙。
三獅抱球:經石潭祠往永興範圍的建新組境內,水泥馬路穿組而過。馬路旁邊,有四座山頭,構成一景。三座酷似昂首雄獅,向同一角度延伸,對接一個繡球似的小山,形成三獅抱球之狀。小山上,樹木蔥蔥、小鳥喳喳、涼風嗖嗖。
高堂山泉:永興境內的高堂組,從一山腳的石縫中,一股山泉噴湧而出。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枯竭。清澈明亮,冬暖夏涼。喝上一口,通體舒暢。
從高堂組順溪而下1千多米,此處建有一寺:永興雙鳳山寺。
仙人打卦:順高堂溪水來到源田羅家組,可以看到兩個近距離相對峙的山峰,形狀特像廟宇內用來占卜的一對卦。兩山高相差無幾,都不過50米,相距不到10米。有趣的是,與周圍青翠的群山對照鮮明,山壁光禿、寸草不生。人們叫這兩座山為“仙人打卦”。
龍徑仙道:在源田灣屋組境內,芭蕉壩邊的山麓,有一天然岩洞,長約50米、高5米、寬3.5米。洞周圍樹木蔥蘢;洞門前溪水流淌;洞天景色,渾為一體,頗為誘人。此洞曾為地下黨遊擊隊設立的前沿指揮部。
龍王殿:沿106國道,從社港往平江出發3千米的西邊,花橋源頭組後山,山勢氣派、山脈磅礴,山高約400米,山上即龍王殿所在之地。這裏,古鬆遍嶺,新鬆成林;泉流潺潺,風柔景麗。曆代為登高遠眺的好去處。當地居民相傳清嘉慶皇帝曾登山遊覽,特別讚賞其美麗的風光,並建有紀念亭。1991年,當地民眾捐資出力,旅台鄉黨自發組織慷慨捐贈,修複了古老的龍王殿,並仿照原貌建古跡多處。可惜的是,兩株千年古鬆,毀於2007年至2009年的冰災、雷擊等自然災害。
神仙灣:撈刀河西岸,社港鎮新光社區的晨光有個神仙灣,傳說是當地村民為了紀念玉皇大帝派來的天兵天將,為村民除掉了偷雞咬人的野貓精而命名的。
登龍寺:文物古寺,位於社港集鎮西邊1千米的登龍山。先建於山頂,後改建於山腳。原名普濟禪寺。始建於晉朝惠帝年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1991年修複的寺,建築麵積為3563平方米。寺內尚留存有原觀音閣和登龍山普濟禪寺碑。充實的有關聖帝君廟、多尊神像、神台、鍾鼓、神奇木馬等。從古至今,登龍寺名譽四方,遊人絡繹不絕。現在,每年前來觀光、求神者超過萬人之多。信奉佛教的人們求財、消災,多到此寺。關公菩薩是必拜之神。
炮台嶺:社港鎮內西邊的自來水廠地址,是有名的炮台嶺。因為社港距長沙近,地勢又是長沙周邊較高的地區。此嶺可瞰整個社港窪地。傳說曆次戰爭,軍隊都在此架炮。
觀音寺:社港鎮南,撈刀河邊,觀音寺聳立在此。扼古瀏平要道。據傳,清康熙庚午年(公元1690年),一日淩晨,木工孟科公路過這裏,看見一位女人在塘邊浣洗,空曠的原野無人居住,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大膽地問道:“是人是神?”女人應答:“吾乃觀音也。”聲音還響在耳邊,定神再看時,女人已無蹤影。消息很快傳開,當地人民歡欣鼓舞:“觀音下凡了,觀音下凡了!”並自動捐資建廟。康熙甲戌年(公元1694年),富有民族特色的別致建築——觀音寺建成。此寺又叫觀音塘。古寺曆經風雨,幾度拆建,於2002年建成現狀。寺內掛有“湖南南嶽南台寺佛曆2543年8月傳授二部僧戒大善寺亞部留念”和“公元1999年9月江澤民與上澄下觀大和尚、上靜下一大和尚合影”等多幅彩照。
社港人乞佑平安,求福賜子大多前來謁拜觀音菩薩。
丹霞狀物風景群:社港鎮段撈刀河東岸,瀏陽八中所在地為中心,東北從丹霞湖開始,東至石柱峰山腳,東南抵石牛寨,西南至獅岩寺,西挨撈刀河。奇峰怪石,峭壁突兀,丹霞狀物景觀星羅棋布;形態栩栩如生,美不勝收。有多少景點,至今還無人能說得清楚。是塊未開發的丹霞狀物風景處女地。我們遊覽過部分。對“蜈蚣搶食”和“張果老盤泥鰍”等景點進行了記載:
★蜈蚣搶食: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三隻蜈蚣精結伴來到這裏,專門為非作歹,強搶民食。有一年村裏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而三隻蜈蚣精卻不管這些,吃光了所有能吃的東西後,開始吃村裏的牲畜,甚至吃人。事情被上天玉皇大帝知道了。他派太上老君前來捉拿蜈蚣精。太上老君自製了一個像飯團的寶物,隻要蜈蚣精們碰到它,都會變成石頭。太上老君來到人間,見到蜈蚣精們的所作所為,非常氣憤。便把寶物扔到地上,變成飯團狀的食物。三條貪得無厭的蜈蚣精,以為是食物,立刻從三個方向撲過來。它們剛剛觸到食物,就馬上變成了三座山。食物也變成了一座山。這四座山就構成了一個奇特的蜈蚣搶食的景觀了。
★張果老盤泥鰍:張果老,即中國人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北源境內,有一座怪山,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像一位老人,一部分像泥鰍,一部分像石槽,在山的腰中,有十幾個碩大的手指印痕。相傳石頭的來曆是這樣的:八仙過海時經過此地,張果老看到溝裏麵有許多泥鰍,凡塵未盡的他,躲過其他七仙,拿來一個槽盛泥鰍,偷偷挖起來。正巧何仙姑找來,發現張果老在盤泥鰍,指出他未脫凡塵。張果老羞愧萬分,連忙脫下凡體升仙而去。他將留下的凡體、槽、泥鰍及指痕,點化成了石頭,用以告誡後人。
我的同事和朋友徐良安老師,曾在北源學校工作過多年,對此地景觀如數家珍,又扼要地給我介紹了以下幾處,後來,北源尋和豐師傅領我觀賞了“將軍騎馬”等景:
☆燕岩:位於北源下新組,麵目猙獰的懸崖上,岩石天然形成許多洞穴。洞頂燕子成群。
☆將軍騎馬:山脊生成馬鞍狀,山峰末端形似馬頭,中間一山峰儼似披甲的將軍,峰頂樹木則成了他的帽翎。
☆二童講書:並列的兩山,一高一矮,麵對麵站立,好像才放學的孩子,在互相講述今天書本上所學的內容。
☆猴岩:怪石嶙峋的山頭,形成約有五六十平方米大的岩洞,傳說這裏曾經猴子聚居於此,得名猴岩。
☆老蟲打望:山腰一光溜溜的石頭,恰如在半山橫路而坐,虎視眈眈的老虎。
☆烏龜上寨:在群山中有一座低矮的山,此山寸草不長,圓形,上部山石翹起,形似烏龜舉頭張望,又慢慢往山上爬行。
徐老師許諾我,天氣涼快些,再帶我看個夠!但肯定看不完!
撩開以北源為中心的這塊未開發的風景處女地的神秘麵紗,驚歎大自然賦予社港人民的非凡傑作,不由得不拍手叫絕。
新安古橋:距社港鎮觀音寺南約3千米的新安鋪,有一紅砂岩石砌成的單拱石橋。橋上涼亭遮蓋,橋旁古樟枝繁葉茂,橋下溪流淙淙魚蝦遊弋,橋兩旁樓房林立炊煙嫋嫋人來車往,橋前良田萬頃稻菽湧起,白雲藍天風景萬千。橋長約15米,橋寬約5米;橋上涼亭由29根(北邊14根,南邊15根)木柱架起,正梁橫梁、檁子椽子,相互搭建。整個涼亭沒有用一顆釘子。橋於明朝成化元年建成至今,已有500餘年曆史;風霜雪雨、滄海桑田,依然牢固如初。盛夏時節,橋上涼亭的乘涼人絡繹不絕,聚集成群;談古論今,聊天說情,熱鬧非常。當地人將涼亭譽為“議事亭”。
橋旁古樟,高約20餘米,樹圍4米,樹冠遮幅約200餘平方米,樹齡已達500餘年。2010年國家撥款對新安古橋進行了一次維修。
雷公打字:新安古橋往石牛寨方向的蘆溪境內,“海蚌插沙”山峰的南麵崖壁上,有一長約4米寬約0.7米的古代崖刻。雕藝精到,字跡非凡。共20縱行,前4行形似草書,後16行字形稍微向左傾斜,但筆法基本相同。人們無法解釋,稱為“雷公打字”。
應盛山莊:在蘆溪境內,有一棟200多年曆史的古建築。建築麵積共計4400平方米;分為上中下三棟、兩天井、四火巷、七橫廳、約140餘間。此屋是一位名叫應盛(又名孔士)的殷實戶53歲時(1795年)所建。當地稱為“林家大屋”。
應盛山莊,四麵青山蒼翠,門前溪流清澈,奇山名勝依次排列。上邊有靈子山、下邊有海蚌插沙和雷公打字、對麵有天鵝飲水和公獅趕母獅;離山莊西一裏多,還有壯觀的蘆溪攔河壩瀑布。
蘆溪周家大屋:在風光美麗的蘆溪河南,有三百餘年曆史的清代建築,至今保存較好。周圍有古樟聳立,威武的雄獅山盤踞,長長的象鼻山把守。
社港周家老屋:社港鎮觀音寺西約1千米的上新周家老屋,是明清建築。從80年代起,居住在周家老屋的人們,自覺地保護這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並且規定:內不準拆、新建往外遷,每年檢修。是目前社港範圍內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築。
三國遺址:社港鎮沿106國道往南,至龍伏鎮金家山,相傳為三國魯肅操練水軍的地方。至今除在江堧與南山之間有一領軍台遺址,其餘都隻留有其地名了。從社港往南依次為:四房灣、宿船灘、領軍台、教軍坪、複辟湖(塅)。因資料不詳,未能具體考證。不過複辟塅中,從河床剖麵可以看出,麵上兩米左右,是為新的淤積層;以下是沉積的湖泥,湖泥中還露出碗口粗的鬆樹樁。
獅岩寺:南山獅子灘唐家,是社港鎮最南與龍伏鎮接壤的河灘(河洲)。獅岩寺就建在此處。原廟本有400多年曆史,“文革”中被拆毀。1986年修複。麵積達1000餘平方米。廟內供奉著界山佛祖、如來佛祖、地藏神像等。寺內界山佛祖被當地人奉為小孩的保護神,親熱地叫“界山幹爺”。偶遇不適,或久治不愈,人們往往習慣到寺內為小孩求神敬茶。
特色風情
社港人以熱情好客、勤勞儉樸、奉獻誠信、勇敢無畏的民風著稱。特別是為孩子繳書(送孩子讀書),成為最大特色。
農耕時代,客人來了,煙不斷、茶不停,傾其家中所有招待客人;殺雞捉魚,搞上十多個菜,還說冒麼哩菜吃;客人喝得滿麵紅光,走路搖擺,還說今天在我這冇吃得酒,轉回(下次)來吃過!如今,家中有什麼吃什麼,少了點,主人摩托一夾,或小車一開,到市鎮上搞來一大堆東西,讓你吃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