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日本的社會服務可謂上乘,處處體現了人性化的東西。我感受最深的是優良的交通服務。除乘坐高速列車和地鐵外,為我們一行在日本公務的交通工具是湘和商事會社的中型麵包車,車上安裝有衛星定位係統。出發前,隻要將要到達的城市或公司、酒店等地點定好,駕駛員路不熟也沒有關係,照著電腦指示的線路和提示的聲音行駛即可,拐彎前的200米提示聲音就會告訴你。如果一旦有閃失,衛星定位係統會按走錯了的方向重新調整一個到達目的地的線路,真是方便極了。
在驅車從大阪到京都的高速公路上,我們看到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全是老大爺。站亭裏沒有坐発,門是敞開的,老大爺是站立服務。車輛到達站亭,老大爺笑容可掏地將大半身子探出亭外問候、收款、回票,工作完成後向駕駛員鞠躬致謝。如果有駕駛員問路,老大爺會不厭其煩地講解並遞上一張交通圖,保證駕駛員滿意。為我們駕車的李先生說,老頭們知道是車輛養活了他,所以對駕駛員非常尊重,服務無微不至。
日本的地鐵是綜合性的,各個方向的車輛均彙集容納。站內的交通標識一應俱全,抬眼可見;導向員幾步一位,主動征詢服務事項;使用自動售票機,不會使用有服務員為你服務。有一次為我們買的票有點問題,到中間站下車多交了款,到終點站下車少交了款。我們正在議論怎麼辦時,一位導向員主動上前問明情況後告訴我們,到中間站下車完成公務後,把到終點站的差額連同原票交給售票機,它會給你款數準確的且能到達目的站的票。李先生按導向員的說法操作,果然不差。
理性的城市建設
在東京,以都廳為主體的高大雄偉、氣勢不凡的建築群拔地而起,聳立在藍天白雲之間,構成了優美的天際線;在大阪,古老的大阪府城公園坐落於城市中央,綠色的組團與淡雅色彩的建築物搭配協調,相得益彰;在京都,傳統木結構建築是城市的建築主體,與現代化水平極高的經濟和社會形成很大反差;三城市的基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承載力強。我們作為城市建設者,深深感到,日本的城市建設是理性的。
日本的城市基本沒有寬馬路,一般為46車道,與韓國城市的8—10甚至12車道相去甚遠,但交通並不擁擠,可能是地下交通發達的緣故吧。大阪的主幹道一般為4車道,次幹道一般為兩車道,中心大街最寬,也不過8車道;京都街道2車道居多。建築物退讓道路紅線距離都不大,人行道外即是建築物,特別是老城區,後建和改建的建築物一般都按原紅線建設,基本沒有反差較大的凹凸痕跡。一位日本朋友介紹說,像他們這樣寸土寸金的島國,城市街道過寬和建築物大距離退讓道路紅線是不現實的,隻要建好管好,其景觀和功能也是上乘的。日本的城市街道機動車道是柏油粗礪石罩麵,平整、堅固、防滑,技術先進。人行道一般2—3米,混凝土立沿石,鈍角;大方磚混凝土道板,也有的路是連鎖塊,無縫隙,行人走路舒適;有些支路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一體,路麵朝建築物高斜,便於排水;雨水篦子和井蓋多為不鏽鋼,堅固耐用,排水流暢;大街小巷的交通標識標線完整清晰,利於車輛和行人可循;街麵無灰塵,保潔用水洗淨,人們一般7天不用搽皮鞋。我們從表象看,日本的城市街道及其設施一般檔次不高(不鏽鋼井蓋和雨水篦子除外),最高的當屬東京銀座大街:6車道、5米人行道、花崗岩立沿石和人行道板,其質量水平和完好率、到位率極髙。我們乘車或步行於大街小巷,無顛簸感覺,未發現破損殘缺設施和不到位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