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美食三則
晚報煙台街版開設的“飲饌瑣記·丹桂小吃”欄目,勾起了我對童年美食的記憶,雖然距今已過半個世紀了,但細細想來,有三則印象尤為深刻,今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丹桂燙麵包
我1948年出生在煙台市(今芝罘區)大馬路十字街祥凝胡同7號院內。懂事後母親常念叨,我剛斷奶時吃飯真讓人操心,除了玉米麵片片和高粱麵稀飯能溜道地吃進嘴裏以外,脖餑、饅頭、餃子等麵食尤其是發麵的,母親給喂進嘴裏我即吐出來。母親害愁地和父親、奶奶說:“一個不滿兩歲的孩子隻吃片片喝胚飯(即高粱麵稀飯)怎麼行?”父親首先想到了丹桂街上樣樣數數的小吃,就變著法買回來喂我,有一次買回來蝦仁燙麵包,我吃得很香甜,母親嚼不下我的吃來,一口氣吃了兩個。父親說:“看來這孩子愛吃海鮮,愛吃有滋有味的,是史氏的後代。”
母親告訴我,丹桂小吃攤的燙麵包就是好吃。麵燙得恰到火候,雪白的麵皮幾乎透明,半月牙形,蔥俊的褶,大小適中,一個苞米葉盛倆,看樣兒就好吃;餡的花樣很多,肉丁的、蝦仁的、鮁魚的、魚籽的、大白菜的、芸豆的等等,甚至還有葫蘆紐兒的,根據季節的不同而變換品種,尤其茭瓜蝦仁的最好吃。丹桂燙麵包用料十分講宄,麵用石磨磨得頭麩麵(即現在的精粉),豬肉要現殺的、海鮮用芝罘島後海捕上來剛下船的,蔬菜要黃務、福山一帶頂花帶露水的,就連輔料和調料也優中選優,例如木耳必須是關東山的;加工過程認真規範,包括燙麵的水溫、餡中主輔調料的比例、煸炒餡料的火候和蒸熟的時間等。所以丹桂燙麵包出鍋以後,吃起來皮艮盈盈的,餡鮮溜溜、香噴噴的,湯汁濃鬱味醇,吃過放不下,所以買的人很多,經常供不應求。父親有時買晚了,賣燙麵包的籠屜空了,就隻好買點別的小吃回來喂我。
母親是家庭美食好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盡管經濟條件有限,母親也常做燙麵包,可我每次吃都覺得沒有母親說得丹桂的燙麵包好。母親不好意思地說:“料貨不行,手藝更不行啊!”我退休後,幫友人辦了一個餐館,要求麵案師傅包出煙台最好吃的燙麵包。麵案師傅經過反複實踐,最終包出的茭瓜蝦仁燙麵包,讓我找到了當年母親誇讚丹桂燙麵包的感覺。
東門外燴火燒
50年代初,母親舉家將雛回到福山老家。當年福山縣城三六九趕大集,四麵八方的人湧過來,賣什麼的都有。母親常領著五六歲的我到集上賣破爛。大集上,對我最有誘惑力的當屬東門外一字排開的三四家燴火燒的朝天鍋。攤前,一個火油桶做成的鍋架上放著一口8印鐵鍋,鍋裏煮著豬腸、豬肺、豬骨等豬雜碎和一隻老母雞,鍋底下燒著木頭旺火,鍋裏湯水沸騰,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幾乎滿大集都能聞到;鍋旁一個案子,上麵放著火燒和燴火燒的工具、調料等;另一邊是簡易飯桌。火燒是涼水麵烙的,金黃的鉻餷,直徑約10厘米,厚1厘米左右。有人來吃,戴著白兜子的廚師先將火燒切成條,盛在漏勺裏,放到滾燙的朝天鍋加熱後倒進大碗,再加上蔥花、香菜末和鹽,滴上醬油,啪啪兩刀豬雜碎,最後g上一勺乳白色的鮮湯,即是一碗既好吃又墊饑的燴火燒。食客們吃得津津有味,天冷時竟有人吃得滿頭大汗。我清楚記得,一碗清湯燴火燒一毛錢,一碗有豬雜碎的燴火燒一毛五分錢。除了燴火燒,還有燴餅,一碗燴餅兩毛錢。燴火燒攤還為食客代燴片片,一碗二分錢。燴火燒的食客多是遠道來趕大集賣柴火、賣糧食的,也有縣城周圍趕閑集的,不乏學前兒童。
每逢跟著母親趕大集,天近中午時,我總要拽著母親的衣襟朝東門外走,心想,吃不上燴火燒,近距離聞個香味也好啊。終於有一天母親把我領到東門外一家燴火燒朝天鍋前,給我買了一毛錢一碗的燴火燒,我高興得差點跳起來,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可謂狼吞虎咽。母親一旁不斷地提醒我:“慢點吃,別燙著,別噎著!”餅香、豬雜碎香和湯水的鮮香,讓我吃到嘴裏不忍咽下,但還是不一會就見了碗底,抹抹嘴,咂咂味,別提多愜意了。有了第一次,還想下一次,可母親再也沒領我來吃。70年代,東門外燴火燒消聲滅跡了。現在每每想起當年福山縣城東門外的燴火燒,我就想到了北京城久負盛名的特色小吃鹵煮火燒。
就著片片吃餛飩
自己母親做得飯最好吃,這是民間共識。50年代,我們家平時一日三餐地瓜片片鹹菜頭,但逢年過節,母親總要想法做好飯好菜改善生活,說是過日子要有個起落點。我最愛吃母親做得大餡餛飩。餛蝕餡是豬肉或雞肉剁成泥,加蔥薑末、醬油、食鹽等調味,用麵皮包起來,餡大皮薄味醇,呈燕子狀;湯有開湯、衝湯和渾湯3種。開湯是蔥薑爆鍋後放入蝦仁或蛤肉等小海鮮,開鍋調味即成,特點是鮮香味濃,特別是瓷蛤和紅蝦開湯,更勝一籌;衝湯是蔥花、香菜、紫菜、海米、蛋皮、雞絲、醬油、鹽、香油等放入缽中,衝上沸水,捂一會兒即成。餛蝕煮好後,澆上開湯或衝湯,即是味道異常醇厚鮮美的美食。渾湯是熗鍋加水燒開後,放入餛蝕煮熟即可,特點是簡便易行,相比開湯和衝湯味寡。母親多做開湯和衝湯的,一般不吃渾湯的。
我們家吃餛飩有一大特點,就是就著涼玉米麵片片吃餛飩。每逢吃餛飩,母親都會掰一塊片片給我。吃一口餛飩,咬一口片片,喝一口鮮湯,那種軟爛懦滑的口感和片片的甜香味融合飽飩的鮮香味的獨特香味,加之齒間感覺好,食後讓人意猶未盡。遺憾的是餛飩隻能吃一碗,肚子不飽片片找齊。我每次都是吃完一碗還想吃的時候,餛飩已經沒有了。我問母親怎麼想到了這種吃法,母親說:“其實是不舍得全吃餛蝕,這樣既省餛飩又好吃,是窮處來的吃法呀!”
創新觀念高水平地推進
煙台中心城市建設
21世紀是激烈的區域競爭時期。區域競爭,說到底是以城市經濟質量和水平為中心的綜合實力的競爭,城市建設則是競爭的著力點。煙台,是近代開埠後發展起來的知名港口城市,是新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作為現代膠東半島中心城市,煙台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成為新一輪發展的大贏家?筆者根據煙台市“十一五”及到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學習大連、青島等先進城市的經驗,在大量調查研宄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觀念,高水平地推進煙台中心城市建設的設想。
中心城市現狀淺析
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麵貌的巨變、城市功能的提升,是新中國60年偉大成就的重要標誌之一。煙台同全國一樣,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心城市建設實現了由平穩發展、長足發展到跨越發展,先後榮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最美麗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和“聯合國人居獎”。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是煙台中心城市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推進步伐最快、城市麵貌變化最大、群眾滿意度最髙的時期。到2009年,以四個行政區和開發區、高新區為主體、以道路為紐帶的大城市基本框架己經拉開;以芝罘區濱海地帶為中心,拓展東西兩翼,貫通南北山海,形成山聳城中、城隨山轉、海圍城繞、城島相映,融山城海島於一體,呈大鵬展翅之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城市路網發達,由快速幹道、主幹道、次幹道、支路和街巷組成的路網基本形成,其中濱海路的建成彰顯出煙台濱海特色,塔山隧道溝通了芝罘、萊山兩區,五區連接路加速了區際融合;電力、給排水、熱力、燃氣、郵政、通訊和城市公交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對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日益增強;房地產業在市場培育下逐步走向成熟,市民的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濱海廣場高層建築群和萊山新區高層建築開發,美化了城市天際線,提升了煙台的人氣指數;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市區城市化率以年均兩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市規模和人口迅速膨脹;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初步建立起“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體製,落實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市容環境衛生明顯好轉;海島景觀、山體景觀、建築景觀等城市風貌景觀和建築風格日臻體現濱海城市特色,濱海廣場、文化中心和新火車站等成為城市新的地標;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建設理念在各級政府和建設部門牢固樹立,保障性住房等多項社會關注的建設項目,順乎民心,市民對城市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不斷增強;建設係統幹部職工不斷更新觀念,發揚了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不怕困難的拚搏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求實精神,廣大市民關心、支持、參與城市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城市建設合力。總之煙台,一個現代化的濱海大城市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