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邁與社會各界接觸,收集到各種信息,在1947年8月24日蔣介石主持的歡送會上,發表訪華聲明:光靠軍事力量是消滅不了共產主義的,況且南京方麵的軍事形勢並不樂觀,中共已經在解放區反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把戰爭引向蔣管區;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盛行失敗主義、消沉和麻木,政府上下貪汙、無能。最後結論令在座的40多名國民黨高官震驚:“中國複興有待於富有感召力的領袖,恢複有待於令人振奮的領導。”
魏德邁回國後,向杜魯門遞交了一份10萬字的專門報告,提出了更換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人的計劃。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根據魏德邁的報告,開始具體執行“換馬”計劃。
1948年5月至10月,美國在華官員們寫了15份報告,詳細揭示了蔣介石的種種劣跡和南京政府的腐敗現象。司徒雷登指出:“除去蔣委員長的直屬親信人員和某些高級軍官以外,沒有多少中國人繼續心悅誠服地支持他了;這個政府,特別是蔣委員長,已較過去不負眾望,並且愈來愈眾叛親離了。”隨後,司徒雷登向馬歇爾提出請蔣介石下台的建議,並提出接替人選——李宗仁。
李宗仁是桂係領袖,與蔣宿怨已久,北伐戰爭中立有戰功而沒得到應有獎賞,卻受到蔣的種種壓製,多次倒蔣失敗。蔣介石的前兩次下野都與桂係有關。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後,常處於老蔣的玩弄之下,滿腹怨氣無處發泄。經過三年內戰,蔣介石的中央軍主力已經大部被殲,而桂係保存比較完整,主力部隊大部分控製在白崇禧任總司令的華中“剿總”手中,軍事實力可以壓住老蔣。司徒雷登通過與李、白密談,初步定下由李宗仁取代蔣介石的計劃。
恰逢1948年是美國總統換屆選舉之年。蔣介石不願看到支持“換馬”的杜魯門當選,支持杜威,但他這次是押錯了寶。杜魯門連任後,使老蔣更加被動。宋美齡為了挽救敗局和老蔣的政治前途,再次訪美,與六年前的風光大不一樣,受到冷遇、一事無成。看來,“換馬”已難改變。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等桂係頭目看到形勢發展對蔣不利,又有美國支持,認為倒蔣時機已到。桂係選擇主張共同和談作為逼蔣下野的突破口。基本方案是李宗仁在南京城內活動,白崇禧在武漢打頭陣,曾作為李宗仁競選副總統總指揮的黃紹竑聯絡和爭取社會各界及反蔣力量的支持。
當時國共雙方在淮海流域打得難分勝負,蔣介石向白崇禧下令調華中“剿總”宋希濂、張淦兩個兵團北上支援。白崇禧故意拖延,坐觀老蔣在淮海戰役中失敗,並在1948年12月24日發電逼蔣言和,30日又發電催蔣決斷。與此同時,李宗仁呼應武漢方麵行動,發表五項主張要求蔣總統下野,為和談做準備。在李、白帶領下,國民黨內刮起一股倒蔣停戰和談風。
蔣介石、李宗仁和司徒雷登李宗仁等人知道蔣介石主張與共產黨決戰到底,但在戰場上一敗塗地,又不被共產黨看成和談對象,正處於戰不能勝、和沒人談的尷尬局麵。國民黨內隻要能通過國共和談,蔣介石就隻能下野了。
美國也公開出麵逼蔣下野,12月25日,司徒雷登親自出馬來到蔣介石官邸勸其下野。宋美齡在美國爭取美援依然沒有進展。沒有夫人陪伴的蔣介石渡過了一生中最難過的聖誕節。
12月31日晚,蔣介石在官邸舉行“最後的晚餐”,邀請的40多位客人中多數是親信,少數是政敵。蔣介石請張群代讀“同意下野”的文告,探測國民黨要人的態度。
文告才讀完,穀下綱、張道藩等人大呼“蔣總統不能下野”。蔣介石感到有所安慰,開始變守為攻,憤憤地說:“我並不想離開,隻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所以願意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因為本黨的某一派別。文告必須發表,明天見報。”李宗仁臉無表情,沒有說話。
最後,蔣介石低聲對李宗仁說:“告訴健生(白崇禧),不要再發通電什麼了,以免動搖人心!否則,你就不容易接手。”晚宴不歡而散,蔣介石借此分清了誰是“忠臣”,誰是“叛逆”。
新年文告中的“和談條件”給李宗仁接手工作製造了困難。蔣介石僅擺出下野姿態,並沒有正式下台的意思,他必須把許多事情安排好。結拜多年的吳忠信出任總統府秘書長,可以坐探監督桂係;與李宗仁因競選副總統結怨的孫科出任行政院長;第一號親信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省警備總司令;長子蔣經國任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親信湯恩伯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鐵杆兄弟張群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愛將胡宗南繼續統兵西北;黃埔嫡係薛嶽任廣東省主席;朱紹良任福建綏靖公署主任兼省政府主席……這樣,李宗仁隻能控製白崇禧統兵的華中武漢地區。蔣介石還安排了“重要軍務台”對李、白等人的監聽。
1949年元旦,總統府大禮堂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新年團拜會。與會者人人低頭不語,惟恐惹老蔣生氣。徹夜未眠的蔣介石拖著疲憊的身軀,強打精神發表了一番講話:戰爭雖然失利,但我們還有西北和華南的大片土地,還有長江天塹,隻要萬眾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