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君子之交(2 / 2)

不過,中國人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的精神,是一種美德。而且古已有之的,孔夫子所說的“仁”、“仁愛”、“信義”,還有“孝悌”,都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總則和標準。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人之心,人皆有之”,一直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便成為中國人的行為準則。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些說法,在西方國家裏,老年人死在自己的公寓裏,過了若幹時日,無人知曉,例如前不久張愛玲無人知曉地客死紐約,便是一例;兩家比鄰而居,雞犬之聲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一塊下館子,各付各的帳;哪怕一鍋吃飯,一床睡覺,借錢得打欠條,還得有抵押;兒子給老子幹活,老子得按鍾點付錢,老子幫兒子做事,照拿傭金不誤。甚至,立下遺囑,寧願把財產讓一條狗繼承,也不讓兒女或親人拿走一分。看來,他們人與人的關係,比我們這裏淡漠得多,也隔膜得多。即或有些往來,也是建築在金錢上,而不是在親情、友情和人情上。

這當然也是事物的一麵,同樣在西方,譬如我們都看過的《冰海沉船》那部影片,他們在死亡麵前的精神世界,也是令人敬佩和感動的。

老實說,漠不關心,離群索居,身外事物,充耳不聞,自然是不好的。但是,反過來,中國式的熱情過度的關心,恐怕就不能算作美德了。關心得讓人經受不住,關心得使被關心者有一種窒息之感,就完全失去關心的意義了。那種管閑事老爹,管閑事大嬸,那種忍不住什麼都要管的前輩、家長、老師、上級,過甚的幹擾,倒會給人造成壓力和麻煩,以至於苦惱和傷害,就絕不是好事了。

更有一些人,形同無聊,以關懷為名,行偵緝之實,打著溫馨的旗號,客串探長的角色,不請自來地介入,登堂入室地幹預,懷窺私之癖,具漁利之心,這種負麵的關心,隻能是令人瞠目結舌,為之叵測的了。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心,以適度為宜,君子之交淡如水,更是應該具有的胸襟。倘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並不構成什麼社會威脅的話,用不著跳出來指手劃腳,更用不著氣急敗壞。應該提倡那種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快樂,自己自由,也讓別人自由的寬容。那麼,我們這個社會裏人與人的齟齬、口角、是非、事端會少一些,因此,也就會更安定一些,更和睦一些,這豈不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嘛?

所以,即使在家庭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裏,也應該避免這種“幹卿何事”的事出現。過熱則有不虞之毀,幹預便有嫌隙萌生,偏愛必有親疏之別,強求難免負麵作用。所以,父母親子,若都像君子之交那樣平淡如水的話,那倒是建起一家人團結的堅固基石,也就使這份愛和這份緣更持久,更恒常,更純淨,更永葆青春和新鮮感,這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