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君子之交(1 / 2)

我覺得在所有人生格言中,要以“君子之交淡如水”這七個字,最容易做到,其實卻是最不容易把握尺度的一句至理名言了。

這句話經常被人提及,經常在耳邊刮過。但遺憾,常常不過是作為某些人在口頭上的表白,用以說明自己絕非小人而已;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作為對朋友不夠隆重熱烈,禮遇虔敬時的一番冠冕堂皇的托詞。看起來,這七個字不是失之過淡,就是過濃,於是,世上的許多人與人之間的煩惱,便由此而生。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大概誰也不可能像《魯濱孫漂流記》那樣,一個人在荒島上,孤獨地徘徊著,與誰也不來往地生存下去。甚至就是這位魯濱孫先生,終於不也有一個叫“禮拜五”的土人為伴嗎?正因為人是離不開人的,所以,就少不了人與人的交往,有交往,就有感情的或深或淺的維係,就有對他人關心和不關心的狀態出現。

正是這些與同學同事、街道鄰裏、親戚朋友、機關單位,乃至於戶籍警、糧管所、水暖工、電話局等方方麵麵的人接觸聯係,說明了人是社會動物,是離不開這個集體的。而生活在人群之中,沒有來往,沒有交際,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友情也好,親情也好,說來也是一種緣分。在處理這種關係時,太不關心不好,太關心了也未必就是好。而我們中國人的麻煩,大半是由於感情太熱烈、太強盛、太情不自禁、太給對方關心、關心過了頭而產生的。

於是,我想起唐五代時馮延已的一首《謁金門》詞,其中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佳句所引發的一則文壇佳話,倒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具有一點啟示意義了。

這是南唐元宗李璟和他的樞密大臣馮延已間的一次文學討論。這一位皇上,一位臣下,治國無方,在政治上一無可取之處,把國家治理得也未免太糟糕些。但是,在文學上,卻給後人留下不少佳作,至今猶在傳誦。李孫拿到馮延已寫的這首詞後,讀到起首一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時,就問他道:“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意思是說,你管得是不是太多了點?看起來是一個小小的玩笑,然而卻有深意存焉!

在詩人的眼裏,兩個相愛的人,應該是像一池春水似的那樣溫馨,那樣親切,這也實在是太確切也太形象的比喻了。盡管有時有一絲漣漪,“終日望君君不至”,但終於還是“舉頭聞鵲喜”,一池春水,依舊歡洽如初。

元宗的“幹卿何事”,就是藝術家的瀟灑和超脫了。那意思是說,在和煦的春風中,碧綠的春水裏,有一些輕輕的漣漪,用得著你那麼關心嗎?幹你什麼事呢?看來,這位皇帝不大讚成“鹹吃蘿卜淡操心”地去過問旁人不必勞你大駕的事的。

這,實在是值得提倡的一種豁達和寬容。給別人留一池春水,吹皺也好,不吹皺也好,用不著笑盈盈地過去,熱情地加以指導,發表看法,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