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簡介”
羅曼·羅蘭(1866—1944),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最優秀的代表作是《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作者也因這部小說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其他重要作品有戲劇《群狼》《理智的勝利》;傳記文學《貝多芬傳》《米開朗其羅傳》《托爾斯泰傳》;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柯拉·布勒尼翁》等。他的小說特點,常常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
少年的困惑與成長
186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中部的一個小鎮。因為其父母雙方的祖先三代都是律師,所以這是一個在當地頗受尊敬的家庭。小的時候,羅曼·羅蘭一直是體弱多病的。有一次還因為仆人的疏忽,將不到1歲的小羅曼·羅蘭單獨放在寒冷的戶外,差點凍死。
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個體弱的孩子,小羅曼·羅蘭一直被固禁在家裏。而這與小羅曼·羅蘭向往自然的天性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在他回憶這段童年生活的時候,他用了“鼠籠”這個詞來形容當時的處境。“鼠籠”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殺了小羅曼·羅蘭的“精神自由”。他無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樣到田野間放牛牧羊,無法在廣袤的大自然中嬉戲玩耍。
由於小羅曼·羅蘭的家庭在當時屬於體麵的中產階級,父母對羅曼·羅蘭的教育極為重視。所以在羅曼·羅蘭14歲那年,為了讓他接受優良的教育,他們一家人遷往了巴黎這座藝術之都。這次遷家對於羅曼·羅蘭的一生來說是一次重大的轉折。
在巴黎這座大都市裏,年少的羅曼·羅蘭開始是極為不適應的,在他看來“大城市是龐然可畏的有機體,那裏靈智的微生物會像一切痼疾的黴菌那樣迅速繁殖。假如新來者不能立即順從,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時期,使他們的血能適應這些毒素”。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內向而愛幻想的羅曼·羅蘭來說,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園,都市的快節奏和學校的混亂情形,讓年少的他充滿了矛盾和困惑。
就在這個時候,羅曼·羅蘭開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伏爾泰等大師的作品,讓他那荒蕪的精神領地重新煥發了生機。而且十分幸運的是在一次拜訪朋友的途中,他遇見了當時的大文豪雨果。而這次會麵顯然給了羅曼·羅蘭極為深刻的印象。
小羅曼·羅蘭從父親那裏得到的是法國大革命以來鬥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親帶給他的是來自波爾羅亞爾女隱修院的探索精神,藝術感受力——音樂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補充。
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羅曼·羅蘭雖然是以其文學創作聞名於世,但是眾所周知,他與音樂也有著不解之緣。他最為著名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寫的就是一個音樂家的一生。他從小就十分喜愛音樂,他曾說過:“在我生命的曆程中,音樂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愛,也可能是我最後的愛,我像女人愛孩子一樣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