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梁啟超:一門三院士(2 / 2)

梁啟超不僅注意對子女們進行知識教育,還十分注重對他們進行道德培養,教育他們熱愛生活,保持節儉,並注意擇友。他對長子思成更是煞費苦心,在1927年8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麵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使在家庭裏頭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了不少了。我是學問、趣味方麵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遠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曆若幹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麵,便覺得像換了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還是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願你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他還告誡思順夫婦人生貴在吃苦。“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實何止亂世為然)。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隻要能維持生命也就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在教導思忠時,梁啟超要求他不要消磨誌氣。“一個人若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誌氣,那麼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樣會消磨誌氣。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過過不少,舒服日子也經過不少,老是那樣子,到底意氣消磨了沒有?”

愛國主義教育

梁啟超作為一個愛國思想家,始終關懷著中華民族的自強獨立,並以此影響自己的孩子,他一直都竭力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日本流亡時,一到晚上,隻要他有時間,就給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講中外曆史上愛國英雄的故事。孩子們長大進學校後,梁啟超也從不放鬆對他們的教育。對留學國外的孩子學成回國做什麼,都有細致的考慮;他力主思成在美國學習結束後,再到歐洲學一年回國,並建議思成回國後到東北大學工作;他同意思永的請求,在美國學習考古期間,回國實踐一年再出國繼續學,以便將國外新考古方法運用到中國;他希望思莊學習生物學和圖書館學,回國後和思永一起當他的助手;他要求思忠在美國陸軍學校畢業後回國,進入黃埔軍校學習;他請門生謝國楨做家庭教師,教思達、思懿、思寧念中文,以便將來報效祖國。

梁氏兄弟姐妹也與祖國共患難,在抗戰期間,他們都過著清貧的生活。長子梁思成因為早年車禍傷及脊椎,後來得了脊椎軟骨硬化症,其妻林徽因也患上了嚴重的肺病。當時美國的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力聘他們夫婦去工作。這樣對他們夫婦治病也大有好處,但遭到他們夫婦的拒絕,並堅定地回複說:“我們的祖國正在災難之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當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思成幫助解放軍標明市內古文物的位置,以免遭到炮轟,為保護首都古跡作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幾兄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都在各自服務的戰線上報效祖國。思永是考古學家,長期工作在考古戰線上。思懿、思寧主要在國內從事社會政治活動,前者曾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後者1940年即投奔新四軍,為黨的革命事業服務。思達夫婦堅持留在大陸,長期在金融係統工作。思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人,更是當代中國導彈控製係統的帶頭人,他為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又都像其父梁啟超一樣始終抱著一顆強烈的自強自立的愛國心。

梁啟超教導孩子們“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其實是“天道酬勤”,埋頭耕耘的人總是會有收獲的,梁啟超付出極大心血精心教子,換來的是9個子女個個成才的碩果……對生長在“滿門俊秀”家庭的子女而言,其父親梁啟超,的確是“父愛如山”。

“教育心得”

梁啟超一生都充滿著對兒女們深沉而強烈的父愛。根據個性和喜好,引導孩子們對不同知識的強烈興趣,同時又十分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和誌願——因材施教。特別是注重對孩子的道德培養,使他們懂得熱愛生活,保持節儉,並注意擇友。梁啟超滿腔的愛國之心,更是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子女們的內心,並作了最好的楷模。梁啟超的育子之道,對於今天倡導素質教育的家庭和學校仍不失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