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走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選擇(2 / 2)

婚後第四年,丈夫爆發了一樁可怕的醜聞,發現者竟然是她的母親,母親找到了對方住的地方還拍了照,聲稱要告他並使其身敗名裂,而他卻了無怒意,隻提出離婚的要求。

和丈夫很冷靜地談過之後,她走出了生活五年的家。她沒有回娘家,自己找到一間小房子,重新開始她的人生。

兩年後,她調整好自己,第一次體悟到生命的可愛,以及做“自己”的快樂。她可以選自己喜歡看的書,做喜歡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按自己的規律過日子,而不必在意旁人的看法,不必活在別人的陰影下,真正成為一個屬於自己的完整女人,生命充滿了活力和希望。

周小姐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理清人生道路的方向何時該往哪拐,才能找到自己,認清自己。真的,一個人要勇敢地做真正的自己,有時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的痛苦無法打動任何人,真正能救你的隻有你自己!

丘吉爾辦公室牆上懸掛著一幅林肯的字,上麵是這樣說的:“我當竭盡所能,一往直前。如果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所有反對我的聲浪都無關緊要。反之,如果我是錯的,就算天使信誓旦旦地說我是對的,也無濟於事。”丘吉爾一生不知道遭遇過多少批評,其實現在的一些公眾人物不也是如此嗎?真正的勇氣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

那些取得成就的人,都是做出了正確選擇的人。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沃特·迪斯尼當年被報社主編以缺乏創意的理由開除,建立迪斯尼樂園前也曾破產好幾次。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22人中排第15名。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人各有各的做人原則,各有各的脾氣秉性。有的人活躍,有的人沉穩,有的人熱愛交際,有的人喜歡獨處。一位作家指出:我們此生不一定要成大名,立大功。不論什麼樣的人生,隻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礙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則。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處世原則,都有自己的為人之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要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改變自己。

不是說,一個人走自己的路就應該獨斷獨行,不顧是非黑白;而是說,我們在聽取別人的意見之後,不要盲目接受。如果接受所有人的意見的話,我們的腦袋一定會成為一個雜亂無章的集裝箱。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主見,用足夠的理智去認清事實,在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之後,就不要再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