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辦公室的張寶學長得五大三粗,甚是魁梧。以前看完趙本山的小品《賣拐》後,我就想,那腦袋大脖子粗的,也該算我們張寶學一個。不過張寶學的綽號“張大頭”的由來可與“賣拐”無關。究其淵源,都是因為“抓大頭”。
什麼叫“抓大頭”呢?是這麼回事:我們辦公室哥弟姐妹幾個,在空閑時間時常要打打牙祭,“抓抓大頭”。就是幾個人出點錢買點零食什麼的。大夥平均出錢顯得沒意思,所以就想個法子,讓大夥出的錢數有所區別,這出錢最多的就叫“大頭”。
剛開始玩“抓大頭”的時候,是用“抓鬮”的方法,有的抓3元,有的抓2元,有的“白吃”,有的“跑腿”。說來也怪,連續抓了四五次,張寶學都是抓到最多的。
張寶學有些不服氣,就說要改法子。不知他從哪裏學來了一手,叫“爬梯子”。就是在紙上畫一些“道道”,做出好幾個梯子的形狀,然後每個梯子上標著相應的錢數。按說,張寶學自己想的法子應該公平,可是連抓了幾次,他還是“大頭”。
終於有一天,張寶學時來運轉,“爬梯子”的時候,他“爬”了個“跑腿”。我們大家各自交了錢數,然後囑咐他買巧克力雪糕。張寶學高興地去了單位的小賣部。
不一會,張寶學沉著臉回來了。他把買到的雪糕往桌子上重重地一放。我們拿起來一看,不是巧克力雪糕,而是新的“夢龍雪糕”。
我們一愣,都盯著張寶學。張寶學歎了口氣:“便宜的巧克力雪糕沒有了,這是貴價錢的新雪糕。搞得我又搭上了4塊錢哪!哎,我可真是個‘大頭’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