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養“四事”大學生村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6日下午在江蘇華西村與參加“村長”論壇的大學生村官座談,勉勵他們堅定在農村鍛煉成長的理想抱負,把人生選擇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腳踏實地、幹事創業,在“幹”上下功夫,想幹事、肯幹事、幹好事、幹實事。在農村創先爭優中爭當先進村官、爭創優秀業績。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既是為了給新農村建設培養骨幹力量,也是為了在基層一線培養人才,為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儲備力量。作為大學生村官,應該融入農村、熟悉農民、服務農民,培養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努力為農村建設發展和農民致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想幹事,即有抱負。作為大學生村官,其抱負就是跟廣大農民群眾打成一片,甘苦與共,不遺餘力地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大潮,投身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實踐。大學生成功必須要有非凡的勇氣和創新的思維,才能勝任。
肯幹事,即能吃苦。麵對農村建設發展中的重重困難,大學生村官必須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非凡勇氣,不畏艱辛,一步一步將美好的藍圖化成活生生的現實,讓農村變得越來越美麗,使農民變得越來越富裕。
幹好事,即負責任。農村建設需要因地製宜,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大學生村官必須始終堅持理論密切聯係實際,引進適合的項目,製定適合的規劃,來助推農村發展。而那些偏離農村實際的項目,和不切合農村實際的規劃,不但不能給農村發展帶來先機,甚至反而讓貧窮的農村雪上加霜。
幹實事,即抓落實。大學生村官切忌紙上談兵,不能讓項目和規劃成為筆下的“餅”來充新農村建設之“饑”,而要一項一項抓落實。看好一個項目,就齊心協力去引進,直到項目落地,產生效益;看準一個規劃,就不顧一切去辦,直到圖紙上的景象在土地上紮下根來。
隻要大學生村官能夠紮紮實實在“幹”字上下功夫,富有抱負想幹事,吃苦耐勞肯幹事,高度負責幹好事,狠抓落實幹實事,他們就能夠在農村這塊廣闊的天地上大有作為,也能夠在祖國人才成長的搖籃裏脫穎而出,擔當重任。
(原載2010年10月15日《人才信息報》)
大學生“零月薪”求職現象值得反思
5月23日,北京團市委、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聯合發布《201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大學生求職心態更為現實,本科學曆人群中願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達到20%,與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5月24日《京華時報》)。
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大學,理所當然對那些從象牙塔裏千錘百煉而出爐的天之驕子寄予了厚望。他們有千萬個理由相信,經過理論的熏陶和實踐的錘煉,這些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一定能夠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成為單位的骨幹、社會的棟梁。然而,一些大學生在求職時卻難以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事實上,這並不是用人單位“雞蛋裏麵挑骨頭”,而是一些大學生所學的知識無法用於實踐,無法形成生產力,無法形成經濟效益。用人單位還要安排專門的師傅來帶他們熟悉生產流程,掌握基本技能。在用人單位看來,這些大學生不是來為他們創造財富的,而是來學習知識和技能,謀求生活出路的。於是,一些用人單位心安理得地把大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使用,有的甚至還以此為理由向大學生們收取培訓費。
就大學生而言,他們先是為自己沒有得到企業認可而歎息,繼而為自己沒有真正的“武功”而自卑。本來是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準備投入建設發展的大潮,偏偏身上隻有紙上談兵的空洞理論。這樣一來,“心有餘而力不足”就成為一些大學生心情的真實寫照。麵對這樣的尷尬,致力於大學產業化,熱衷於收取高昂學費的大學,是不是應該深刻反思一下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實習實踐如何與社會需要接軌,如何真正有利於大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