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崗位資源,就得明白自己所在的崗位的職責和任務,要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基層和群眾最需要自己做什麼、怎麼做,還要在提高工作效率、改進工作方法、改善服務質量等方麵下功夫。以真誠之心、辛勤汗水和富有成效的業績,來回報組織的關懷、群眾的信任。
(原載2009年3月27日-4月2日《人才信息報》)
招聘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據報道,醴陵市舉辦“校地合作、校企共建”活動,陶瓷、煙花等32家單位提供500個崗位,吸引了6家高校2000餘名大學生,其中300餘人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該市將出台大學生落戶、職稱、住房等優惠政策,吸納人才來醴陵創業。
人才就是生產力。在當前就業壓力空前的情況下,醴陵市以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吸納大學生,進行人才儲備,可謂明智之舉。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對就業的要求相對較低。這時主動出擊,以優惠的政策廣納群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否留住這些人才,使他們在就業形勢好轉的時候也會安心呆下去,不至於“身在曹營心在漢”,一有機會就跳槽出去,使企業造成技術和管理的斷層和脫節,關鍵在於地方政府和企業能提供寬鬆的政策環境和施展才能空間。如果事業的發展空間大,誰都不會願意去選擇另起爐灶,從頭開始。
因此,把人才吸引進來,還要想方設法留住人才。要不斷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提供各種學習提高的機會,確保科研經費,建立激勵機製,鼓勵他們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拓寬他們個人事業發展的平台。隻要留住了人才,並積極發揮人才的作用,一個地方的發展就指日可待了。
(原載2009年5月12日《株洲日報》)
有感於四川錄用公務員不拒殘疾人
四川省最近結合地震災後殘疾人實際情況,出台《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定“除崗位有特殊要求外,招考公務員不得拒絕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報考,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錄用(聘用)”(騰訊網7月19日)。
殘疾人屬於弱勢群體。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身殘誌堅,在學習文化、掌握技能甚至料理自己生活等方麵,比正常人要多付出幾倍的努力。對於那些已經完成學業和崗位鍛煉,由於地震、車禍等因素致殘的殘疾人來說,隻要殘疾的部位不嚴重影響其正常能力的發揮,就不應存在影響工作的問題。同時,由於他們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為了獲得與正常人一樣的地位,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往往在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過程中比正常人更加刻苦。而且,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盡管身有缺陷,但卻掌握“獨門絕技”,能夠在生產和管理活動中大展身手。
殘疾人也期望體現自身的價值。殘疾人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麵與正常人的方式不一樣,在常人看來或許覺得是不正常,也因此容易受到歧視。這種歧視顯然是錯誤的。與正常人一樣,殘疾人也需要通過工作來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更需要通過工作來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殘疾人不能得到工作,他們就會更加自卑,感到周圍都是火辣辣的瞧不起自己的眼光,覺得自己太無能,連自己最基本的權利都無法得到,最基本的能力都沒有具備,更為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以致報複社會。倘若這樣,無論對其本人還是社會,都是有害的。
殘疾人需要全社會的關愛。正是由於殘疾人在現實中處於弱勢地位,社會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關心和照顧。在公務員招考中,對他們厚愛一層,幫扶一把,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聘用)他們。他們會深懷感恩之心,憑著殘疾的軀體,以健康的姿態,把滿腔熱情化作努力工作的動力,虔誠地對待事業,真誠地對待民眾。他們這種胸懷事業、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必定會產生強大的動力,激勵廣大公務員投身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