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在經過耗時長久的寫作之後,我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情報史》的撰寫任務,於是開始四處尋找出版機會。好友白愛虎隨即將拙稿交給了中華書局的傅可老師。此後,我們多次就書稿進行磋商。拙作明顯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修改,但是傅老師還是對其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建議將其中相關情報活動的內容單列出來立項出版。他的這種熱心和誠懇,讓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感動。

在寫作情報史的過程中,我更多關注的是情報活動和情報思想,對相關古代情報體製的內容,或者作概括性敘述,或有意回避。這一方麵是由於精力和時間受限,另一方麵也是因為自身知識結構存在缺陷,對於古代官製了解較少。對於拙稿的這個缺陷,幾位閱讀初稿的老師,尤其是長期研究情報史的專家高金虎老師,都曾經指出過,自己其實也有所體會。我隻能決心在今後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將這一部分內容作為重點展開,盡力予以彌補。

在和傅老師交流期間,我們互相都毫無保留地交換了各種意見,包括拙稿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問題,包括自己今後的研究意向等等,所以很快就聊到了軍機處。其實,當時我也正下定決心由軍機處開始,由下而上地對中國古代的情報機構設置情況進行一番認真考察。軍機處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雖然它在清代中後期長期充當決策中樞的角色,但畢竟在起始階段是一個情報機構,而且即便是在完成職能的蛻變之後,其情報職能也始終沒有去除。鑒於此,研究古代情報機構,不能不對其予以充分重視。至於軍機處在職能發生變化之後,對於清朝政治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更是研究政治史和思想史等領域的重要內容。在和諸多師友廣泛交流的過程中,我更下定由此入手的決心。

說到底還是要鄭重感謝中華書局對於拙稿的認可,讓它能夠有機會麵世。無論是就情報史,還是就政治史而言,這都是個非常好的題目,但由於筆者水平有限,終究還是辜負了它,沒有把它寫好。需要說明的是,在寫作過程中,我多少厭煩於這幾年寫作博士論文和情報史的那種刻板嚴肅的文風,忽然想嚐試另外一種風格的寫作。雖則爬梳史料的態度仍是一如既往的嚴肅認真,但我不知道這種寫法相對於這樣的題材而言,是不是果真合適,所以終究不免心有惴惴。至於書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也一定不在少數,更是因此而感到不勝忐忑,熱切盼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熊劍平

2014年6月20日記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