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辟大神?韋氏(3 / 3)

豬神在開天辟地的神話中扮演重要作用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豬嘴突出善拱的生物學特征往往會引發相應的神話想象。在我國彝族的一則創世神話中,豬的創造功能隻限於“辟地”一項:

相傳,很古以前,格茲天神從天上放下九個金果變成九個兒子,讓其中的五個去造天;又放下七個銀果變成七個姑娘,讓其中的四個去造地。造天的兒子們好吃懶做,造地的姑娘們勤勤懇懇。結果,天地造出來了,天造得小,地則造得過大,天蓋不住地。格茲天神讓阿夫來解決這個難題。阿夫便叫三個兒子抓住天邊往下拉,把天拉得又大又凹。阿夫又放下三對麻蛇,圍著地箍攏來,放下三對螞蟻去咬地邊,放三對野豬、三對大象去拱地,把地拱出了高底深溝,有了高山、壩子,有了大海、河流。天拉大了,地縮小了,這樣天地才相合起來。

從人的經驗來看,家豬的嘴部比野豬退化得多,其拱地的功能自然會遜色。創世神話讓野豬和大象同時出場充當造地者,似乎有一定的經驗基礎。

?韋氏的開辟之功主要表現為“契”,有如希臘神話中的創造主將天父地母擁抱合一的原始狀態從中分割開來,至於如何使分開的天地保持空間上的距離,不使它們重新抱合在一起,則需要另外的神力來完成了。根據經驗的觀察,天與地中間是無盡的空氣在運動,神話思維構想出的分隔天地的媒介物常常就是氣或風。所以緊接著?韋氏契天地出現的是伏戲氏“以襲氣母”,注家多以為指元氣之母,其實不妨解做分隔天地的舉動。《釋文》引司馬雲:“襲,人也。”伏戲氏利用道的創生力量引入元氣之源,使被?韋氏契開的天和地保持間距,甚而擴大這一間距,以為隨後創生的日月星辰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這種創造天地之方式極類似古巴比倫創世史詩《艾努瑪?艾利什》:創造主馬杜克用風將混沌海怪――陰性老母的肚皮從中分裂開來,上半為天,下半為地。在更早的蘇美爾神話中行使同一職能的是空氣之神(the air-god)恩利爾(Enlil),同時也被視為風神。恩利爾是天父安(An)和地母基(Ki)所生,他一出世就使本來合為一體的天地分隔開來,這正是不斷膨脹擴展的空氣作用之結果。可以說恩利爾在蘇美爾神話中的突出地位同伏戲氏在中國神話中的地位同樣顯赫,作為創造主兼文化化英雄,他們在開辟過程的作用亦完全一致,原來正由於他們的神格也有相近似的一麵:恩利爾便是風神;伏戲恰恰是“風姓”。還有比這更巧合的麼?難怪二者都能用各自的方式去“襲氣母”,分天地呢。伏戲在古人心目中最受稱道的業績是始作八卦,據《王子年拾遺記》的說法:他是先“聽八風之氣”,然後“乃畫八卦”的,這似乎正合乎他的“風姓”本義。難道說風姓的伏戲氏本來便是一位失去原始麵目的風神?

在恩利爾完成了以空氣分隔天地的任務之後,世界的空間已具雛形,接下來的創世過程是恩利爾以氣化生出月亮,又從月亮中化生出太陽。《大宗師》中隱含的創世母題也是按照同樣的順序展開的,伏戲氏完成氣化空間的直接結果,便是北鬥星和太陽、月亮三種發光體的出現:“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北鬥因有眾星之綱維的意義,故稱“維鬥”,實可喻指群星。“不忒”就是不變;鬥柄所指可作為永遠有效的空間方位坐標,而日月的“終古不息”則喻示著宇宙時間的永恒流動。至此,由?韋氏契天地以來的創世功業已進入秩序化的時空體係,隨後將有進一步具體化的時空分割,宇宙的形成過程被想象為神係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