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驅鬼儀式以豬圖騰的保佑作用為觀念背景,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圖騰感生的母題在神話時代逝去之後依然會改變形式保留在民間信仰之中,並由此而不斷滋生出新的感生故事。下麵就是關於漢武帝降生的一種傳奇說法。據誌怪之書《洞冥記》所述:“漢武未生,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直下崇芳閣。帝覺,見赤氣如雲霞來蔽戶牖,乃改崇芳閣為猗蘭殿。後王夫人生武帝於此殿。”在此類故事中,所突出強調的已不再是出生者與圖騰的血統聯係,而是“感生”的神秘性質了。這是從作為信仰的神話到作為文學的小說之間的一種必然變化。
人類學家拉?巴爾對以家畜為圖騰的現象提出過一種大膽的觀點。這種觀點借用精神分析學的俄狄浦斯情結概念,把人與畜之間的關係視同親子之關係:野畜曾經是父親,他與母神的結合生育出家畜,又生育了人。可以說人是畜之後代,以牛或豬等動物為圖騰的現象在古文明之初多有表現。希臘神話多次講到某位母神的男性情侶(如阿提斯、阿都尼斯)被複仇的野豬咬死的情節。這或可視為俄狄浦斯式的親子衝突的變相表現。此種假說即使有效,也隻能適用於有限的範圍。因為在大多數信奉豬圖騰的地區,人豬之間因性的競爭而發生衝突的情況畢竟甚為罕見。還有的地區以定期舉行全民性的豬宴而著稱,但人豬之間也沒有敵對關係。馬文?哈裏斯寫道:
世界上熱愛豬類的地區,集中在新幾內亞和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亞諸島。在該地區,那些以村莊為單位,靠種植為生的部落,把豬視為聖物,專門用做祭奉祖先,或把豬視為重大日子如婚禮、葬禮的美味佳肴。在許多部落中,在開戰或停戰前,必須先宰殺生豬。村民們堅信,久離人世的祖先對豬十分偏愛。由此,不管是活著的村民還是長眠的故人,其喜食豬肉的程度都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人們不厭其煩地頻頻舉行盛大宴會;轉瞬之間,幾乎全部的豬都被吞光食盡。連續多日,村民和客人們狼吞虎咽地享受豬肉;當腸胃無法容納時,他們便大口嘔吐,以便騰出地方再繼續吞食。待宴會結束時,部落裏的生豬已所剩無幾,要想恢複原來生豬的數量,尚需數年辛勤細心的飼養。然而,還未待生豬的頭數恢複過來,新的一輪狼吞虎咽的活動又開始了。這種浪費敗家的行為,就是這樣周而複始地進行著。
也許有人懷疑,崇奉豬為圖騰的信念和豢養家豬的實踐究竟能否統合在一起呢?豬既然是自己的祖先,那麼大吃豬肉又該作何解釋?請聽人類學者的說明:“愛豬之信仰包括飼養生豬,使之成為家庭的一員,朝夕相處;與豬交談;撫摸戲耍;為豬取名;牽豬外出;當豬染病受傷時,為它們傷心流淚;主人一日三餐與豬同食一鍋等。但是與印度的母牛崇拜不同,愛豬還包括在重大節日定期祭祀先靈和食吃豬肉。由於大規模的祭祀宰殺和隆重的盛宴,愛豬之信仰比之印度農人與母牛之間的關係,更充分地體現了人畜合一的深刻含義。愛豬的高潮就是將豬肉融於人體,豬的靈魂彙入先人的心靈之中。”在這裏,吃豬的行為似乎不是出於作為食物果腹的功利動機,而是出於與豬圖騰祖先在肉體上相認同的宗教目的。這也可說是由圖騰信仰派生出的飲食文化奇觀。
在我國海南島中部山區聚居的黎族人盛行祖先崇拜,所信奉的神靈黎語叫“登”,意思是祖先鬼。按照對生人的影響和威脅程度,祖先鬼又劃分為大鬼、中鬼和小鬼,分別以不同祭品進行祭拜。如有人長期生病不愈,或經常夢見死去前輩的麵容,或家中人畜不興旺等,皆認為是“大祖先鬼”回來尋食,要由頭領主持殺牛祭禮,作法一晝夜,曆經七道儀式,號稱“吃牛鬼”。一般的發冷發熱或頭痛病之類的常見急性病,被認為是“中祖先鬼”回來找吃,相應的殺豬祭鬼儀式叫做“吃豬鬼”。其七道儀式隻在一個晚上就全部完成。另外還有中祖先鬼會導致村民中的非正常死亡,要舉行“吃狗鬼”的祭禮。婦女難產則被認為由“小祖先鬼”所致,相應的祭禮叫做“殺雞鬼”。這裏作為犧牲的動物雖然並未被認同為圖騰對象,但其和祖先崇拜的密切聯係還是一目了然的。吃豬鬼之所以同“中祖先鬼”相聯係,就因為豬在黎人的常見家畜中比牛小而比雞大,可與“中”的尺度相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