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背著母親上大學39(1 / 2)

第六章 孝敬父母 棄官迎母

宋朝時有個叫朱壽昌的人,他七歲的時候,生母被逼改嫁,壽昌作為朱家的兒子,自然跟父親生活,就這樣壽昌跟生母分離了。

養母並不疼愛壽昌,自從與生母分開後,壽昌就失去了母愛。別的小朋友有生母的疼愛,生病了有生母悉心照料,每天噓寒問暖,生怕餓著凍著,但是這些壽昌都沒有。他想念自己的母親。

初冬,壽昌隻能眼睜睜看著其他小朋友的母親忙碌著為她們的孩子準備冬衣,自己卻沒有;別的小朋友受委屈,可以投入母親的懷抱撒嬌,可是壽昌不能;淘氣受父親責罵時,別的小朋友可以躲在母親的身後,壽昌卻隻能默默忍受。

在這樣的家境中,壽昌逐漸長大,他是個懂事的孩子,一直很用功讀書,他知道隻有知識才能改變他的命運。後來他當了官,生活很富足,衣食無憂,但是,心中對生母的思念絲毫沒有減少,反而愈發強烈。工作之餘,他一直默默尋找著自己的母親,失望很多次,但他從不放棄。

但是,幾十年來,母親杳無音信。相思成疾的壽昌時常夜裏痛哭流涕,他多麼希望自己能夠親自服侍母親,孝敬她,讓她安享晚年啊!

到了神宗年間,他感覺自己老了,對功名越發淡漠,唯一的遺憾是不能把母親找到,侍奉左右。可是,這茫茫人海,找一個人就像大海撈針,更何況他還不知道母親是否在世。但是,如果放棄不去尋找,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考慮再三,他辭了官,親自尋母去了。

壽昌也是年過半百,體力精力等都大不如前了,家裏人也不放心,都極力勸阻他,讓他別做傻事。但是母親就像是他的靈魂,找不到她,他就像行屍走肉。

“如果不見到母親,就永遠都不回來。”擱下這句話,壽昌就出門了。

他來到秦地,人生地不熟,還要打聽母親的消息,非常不容易。可是,不管多麼困難,他都沒有想過要放棄,他內心有個聲音告訴她,母親還活著,母親在等著他。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到了同州這個地方,他得知了母親的下落。他的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依然健在。雖然白發蒼蒼滿臉皺紋,但是身子硬朗,思路清晰。壽昌找到她的時候,她一眼就能看出,眼前這個過了知天命之年的男子,就是自己分別五十多年的兒子。他淚眼婆娑,蹣跚著向前擁住自己的兒子。

壽昌找到生母後,就把她迎回家裏同住,每天對母親噓寒問暖,很是孝順。壽昌一生的心願完成了,他每天陪伴在母親身旁,發誓要給母親一個幸福的晚年。

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使得朱壽昌與母親分離長達五十多年之久,依然惦記著彼此。雖然榮華富貴,如若是找不到母親,與母親分享,那些又有什麼意義?與朱壽昌相比,我們有父母相伴,能夠知其冷暖,相伴左右,是多麼幸福的事情。我們是該好好珍惜,把握住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孝敬他們,讓他們在晚年的時候過得幸福。

剡子取奶

很久以前,一位名叫剡子的少年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他從小聰明伶俐,雖然不高,但勤勞勇敢,善良孝順,又樂於助人,村裏的人們都很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