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因素,即戰區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禦者一方。當進攻的軍隊發起了一次戰局,他們也就離開了自己的戰區,並因此而受到削弱,也就是說,他們把要塞和各種倉庫留在後方了。他們需要通過的作戰地區越大,他們受到的削弱就越大(因為要行軍和派出駐防部隊),而防禦者的軍隊則仍然保持著同各方麵的聯係,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會受到什麼削弱,而且離自己的補充基地較近。
民眾的支持作為第五個因素,並不是在每一次防禦中都能得到的,因為有的防禦戰局可能是在敵人的國土上進行的,但是這一因素終究是從防禦的概念中產生出來的,而且在大多數場合,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此外,這裏所說的民眾支持主要是(但並不完全是)指戰時後備軍和民眾武裝的作用,同時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種阻力都較小,各類補充基地都離得比較近,補充來源比較豐富等情況。
1812年的戰局使我們像通過放大鏡一樣清楚地看出第三個和第四個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渡過涅曼河的是50萬人,而參加博洛季諾會戰的隻有12萬人,到達莫斯科的就更少了。
可以說,這次大會戰的效果很大,俄國人即使不繼而發起反攻,也可以在長時期內不致遭到新的侵犯。當然,除瑞典以外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同俄國的情況相似,但是這個因素仍然是起作用的,隻不過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罷了。
對第四個和第五個因素還需要作一點說明,這兩種防禦力量在真正的防禦中,也就是在本國境內防禦時才能發揮作用,當在敵國國土上進行防禦,而且同進攻行動交織在一起時,它們的作用就會受到削弱,這就像上述第三個因素一樣,成為進攻的一種新的不利因素。因為,正如防禦不是單純由抵禦因素構成的一樣,進攻也不是由純粹的積極因素構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導致媾和的進攻,都不得不以防禦告終。
既然在進攻中出現的一切防禦因素由於都具有進攻的性質,即由於它們屬於進攻行為而受到削弱,那就不能不把這一點看做是進攻的普遍弱點。
這並不是無謂的詭辯,相反,一切進攻的主要弱點正在這裏,因此在製定一切戰略進攻計劃時必須一開始就特別注意這一點,也就是特別注意進攻後接踵而來的防禦。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戰局計劃》一篇中詳細研究。
巨大的精神力量,有時像真正的發酵酶似的滲透在戰爭要素中,因而在一定情況下統帥能夠利用它們來增強自己的力量。應該認為,防禦者同進攻者一樣,都擁有這些精神力量;盡管有些精神力量,如造成敵軍的混亂和恐懼,在進攻中的作用特別顯著,但它們通常隻在決定性打擊以後才出現,因而對決定性打擊本身很少能起重大作用。
至此,我們認為防禦是比進攻更有效的一種作戰形式這一論點已得到充分的論證。但是還剩下一個一直沒有談到的小因素需要提一下,這就是勇氣,即軍隊由於意識到自己是進攻者而感到占有優勢的感覺。這種感覺確實存在,但是,它很快就會湮沒在軍隊由於勝利或失敗、由於指揮官的才幹或無能而產生的更普遍更強烈的感情中。
第四章 進攻的向心性和防禦的離心性
進攻的向心性和防禦的離心性這兩個概念,這兩種在進攻和防禦中使用軍隊的形式,在理論和實踐中經常出現,以致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一種印象,似乎它們分別是進攻和防禦所固有的形式。但稍加思索就可以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因此,我們想盡早地對它們做出研究,得出一勞永逸的明確的概念,以便今後進一步考察進攻和防禦的關係時可以完全撇開它們,免得經常受到它們所造成的似乎有利或有弊的假象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這裏把它們看做是純粹抽象的東西,像提煉酒精似的把它們的概念抽出來,至於這些概念對具體事物的影響,則留待以後再作研究。
無論在戰術領域還是在戰略領域,人們都可以想象防禦者是處於等待狀態的,即處於靜止狀態;而進攻者則處於運動狀態,而且是相對於防禦者的靜止狀態進行運動的。由此必然得出結論:隻要進攻者一直在運動,防禦者一直保持靜止狀態,那就隻有進攻者可以隨意進行包抄和合圍。進攻者可以根據利弊得失決定是否采取向心進攻,這種自由應該看做是進攻的普遍優點。然而,進攻者隻是在戰術領域才有這種選擇的自由,在戰略領域並不總是如此。在戰術領域,防禦者的依托點幾乎無法絕對保障其兩翼,而在戰略領域,當防線從一個海岸直線地延伸到另一海岸,或由一個中立國延伸到另一中立國時,兩翼的依托點則常常是安全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無法進行向心的進攻,上述選擇的自由也就受到了限製。而當進攻不得不向心地進行時,這種選擇自由就受到了更大的限製。如果俄國和法國要進攻德國,它們的軍隊隻能形成合圍態勢,而不能事先集結在一起。如果我們可以假定,在大多數情況下,向心的形式對發揮兵力的作用來說是較弱的形式,那麼,進攻者因選擇時所具有的較大的自由而獲得的利益,恐怕會被在別的情況下被迫采用這種較弱的形式而完全抵消掉。
現在我們想進一步考察這兩種形式在戰術領域和戰略領域的作用。
軍隊從圓周向圓心作向心運動時,兵力在前進中越來越集中,人們把這看做是第一大優點。兵力越來越集中固然是事實,但並不存在什麼優點,因為雙方兵力都在集中,對雙方的利益是平衡的。在分割兵力發揮離心效果時也是這樣。
而另一個優點,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優點,那便是軍隊的向心運動都針對共同的一個點發揮作用,而離心運動則不是這樣。可是向心運動能產生哪些效果呢?我們必須分別從戰術和戰略兩個方麵來談這個問題。
我們不想作過於詳盡的分析,所以把下列幾點看做是向心運動的有利的效果:
(1)當軍隊的各部分相互接近到某種程度時,火力的效果就可以增加一倍,至少會有所增強;
(2)可以對敵人的同一個部分進行多麵攻擊;
(3)可以切斷敵人的退路。
切斷退路在戰略領域也是可能的,不過顯然要困難得多,因為廣大的戰略空間不容易受到封鎖。至於對某一部分進行多麵攻擊,一般說來,被攻擊的這一部分軍隊越小,越是接近最低限度,即越是接近單個士兵,這種攻擊就越有效,就越能起決定性作用。一個兵團完全可以同時多方麵作戰,一個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困難一些,而一個營隻有集結在一起才能做到這一點,至於單個士兵,就根本不可能多方麵作戰。在戰略領域有大量的軍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而在戰術領域則恰恰相反。由此可見,多麵攻擊在戰略領域不可能取得同戰術領域一樣的效果。
火力效果根本不屬於戰略領域的問題,但是,在戰略領域與此相應的卻有另一個問題,這就是基地受到威脅的問題,當敵人在背後或遠或近的地方取得勝利時,任何軍隊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基地受到威脅的感覺。
因此可以肯定,軍隊的向心運動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對甲產生效果時,同時對乙產生效果,而且並不因此削弱對甲的效果;對乙產生效果時,又同時對甲產生效果,因此,總的效果不是對甲和乙產生的效果之和,而是更大一些。這一優點在戰術領域和戰略領域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存在的。
可是軍隊在離心運動時,相應的優點是什麼呢?顯然是軍隊集結在一起和在內線運動這兩點。至於這兩點怎麼能夠成倍地增加力量,以致進攻者沒有巨大的優勢就不敢使自己處於這種不利情況之中,已經沒有必要展開論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