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者隻能用全部軍隊對敵人的全部軍隊進行一次真正的奇襲以取得出敵不意的效果,而防禦者卻能夠在戰鬥過程中通過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襲擊不斷地做到出敵不意。
進攻者比防禦者容易包圍對方的全部軍隊和切斷它們的退路,因為防禦者處於靜止狀態,而進攻者是針對這種狀態進行運動的。但是,進攻者的這種迂回隻是針對整個軍隊而言,至於在戰鬥過程中以及對軍隊的各個部分來說,防禦者比進攻者更容易采取多麵攻擊,因為,正如上麵說過的那樣,防禦者比進攻者更容易通過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襲擊出敵不意。
防禦者可以充分地利用地形優勢,這是很顯然的。防禦者之所以能夠通過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襲擊達到出敵不意的效果,是因為進攻者必須在大小道路上行進,因而不難被偵察出來,而防禦者卻可以隱蔽地配置,在決定性時刻到來以前,進攻者幾乎無法發現他。自從普遍采用了正確的防禦方法以來,對防禦的偵察已經完全過時了,也就是說,這種偵察已經不可能了。雖然人們有時還進行這種偵察,但是收獲很少。防禦者可以在選好的地形上配置軍隊並在戰鬥前熟悉地形,這對他極為有利,他隱蔽在這種地形中必然比進攻者更能出敵不意,這個道理也很簡單。盡管如此,人們現在仍然不能擺脫陳舊的觀念,似乎接受一次會戰就等於輸了一半。這種觀念是由20年前和七年戰爭中就已經流行的防禦方法引起的,當時人們期望從地形方麵獲得的利益無非是占有一個難以接近的正麵(陡峭的山坡等),而且當時軍隊的配置沒有縱深,兩翼運動不便,這就產生了一種弱點,即軍隊的配置總是從一個山頭延伸到另一個山頭,以至於情況越來越糟糕。這時,如果找到某種依托,軍隊就像一塊繃緊在刺繡架上的布帛一樣,任何一點都無法被突破。軍隊占領的地區的任何一點都對整體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每一點都不得不加以防守。這樣一來,在會戰中就既談不上運動,也談不上出敵不意了。這樣的防禦同可以稱之為好的並且在現代也確實出現過的好的防禦是完全相反的。
實際上,人們之所以輕視防禦,往往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某種防禦方法過時了,我們上麵所談的防禦方法也是這樣,它有一個時期確實優於進攻。
我們不妨研究一下現代軍事藝術的發展過程,最初,也就是在三十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軍隊的展開和配置是會戰的最主要的任務之一,是會戰計劃的最主要的內容。這種情況通常對防禦者十分有利,因為他的部隊已經配置和展開完畢。後來,軍隊的機動能力一增加,這個有利條件立刻不複存在,於是有一個時期進攻者取得了優勢。以後,防禦者設法以河流、深穀和山嶺作掩護,重新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直到進攻者變得十分機動、靈活,甚至敢於深入這些複雜的地區,並分幾個縱隊進攻,即能夠迂回對方時,防禦者才又失去優勢。這就迫使防禦者把正麵配置得越來越寬,這必然又使進攻者想出了另一個辦法,即把兵力集中在幾個點上,以突破對方縱深不大的陣地。於是進攻者第三次取得優勢,而防禦者則不得不再次改變自己的防禦體係。在最近幾次戰爭中,防禦者已經改變了方法。他把兵力集結成幾個大的集團,通常不預先展開,而是盡可能隱蔽地配置好,也就是隻做好行動的準備,等到進攻者的措施進一步暴露後再采取行動。
這種防禦方法並不完全排斥在部分地區進行消極防禦,這種消極防禦的優點極大,以至於在戰局中不能不成百次地利用它。但是這種扼守地區的防禦通常情況下已不再占主要地位了,我們此處要指出的正是這一點。
如果進攻者再發明某種新的有效的方法(但在現在一切都趨向簡單、一切都以事物的內在必然性為依據的情況下,恐怕難以期待會出現什麼新的方法),防禦者也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方法。但是地形有利於防禦卻永遠是肯定無疑的,而且由於現在地形對軍事行動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大,所以一般情況下可以保證防禦所固有的優勢。
第三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略領域的相互關係(續)
首先我們又要提出一個問題:在戰略上有利於取得成果的因素是什麼?
正如以前說過的那樣,在戰略領域是不存在勝利的。所謂戰略成果,一方麵是指為戰術的勝利做好的有效準備,這種準備越充分,戰鬥中的勝利就越有把握;另一方麵是指利用戰術上已取得的勝利。會戰勝利以後,戰略能夠通過各種安排使會戰勝利產生的效果越多,它能夠從基礎被會戰動搖了的敵軍那裏奪取的戰利品越多,它能夠大批大批地取得的在會戰中費盡力量也隻能一點一點取得的東西越多,它的成果就越大。能導致這種成果或使這種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條件,也就是在戰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幾個:
(1)地形優勢;
(2)出敵不意(或者是通過真正的奇襲來實現,或者通過在一定的地點出敵意外地配置大量的軍隊來實現);
(3)多麵攻擊;
(上述三個因素同在戰術上的三個因素是相同的。)
(4)戰區通過要塞及其一切附屬設施所產生的有利作用;
(5)民眾的支持;
(6)對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利用。
那麼,從這些因素來看,進攻和防禦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作為第一個因素的地形優勢,防禦者占有地形優勢,而進攻者具有奇襲的有利條件,這在戰略領域和在戰術領域完全相同。但是應該指出,奇襲這個手段在戰略領域比在戰術領域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在戰術領域,奇襲很少能夠發展成為大的勝利,而在戰略領域,通過奇襲一舉結束整個戰爭的情況卻不少見。但必須指出,采用這個手段是以敵人犯了重大的、決定性的、少有的錯誤為前提的。因此,奇襲並不能在天平上為進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碼。
第二個因素,在一定地點配置優勢兵力造成出敵不意,這又同戰術上的情況非常相似。如果防禦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戰區的若幹通道上,那麼進攻者顯然就擁有了以全部兵力打擊某一部分的有利條件。
但是,新的防禦藝術已通過別的行動方法不知不覺地確定了與此不同的防禦原則。如果防禦者不必擔心,敵人利用未設防的道路奔向重要的倉庫或補給站和未作準備的要塞或首都,他就沒有任何理由分割自己的兵力,即使防禦者存在這種顧慮,他也應該到進攻者選定的道路上去迎擊敵人,否則就會失去退路。因為,如果進攻者選擇的不是防禦者所在的道路而是另外一條道路,防禦者在幾天之後還可以用全部兵力在這條道路上找到敵人。而且在大多數場合,防禦者甚至可以確信,他一定會榮幸地受到進攻者的拜訪。如果因為給養關係使分割兵力成為不可避免,進攻者不得不分兵前進,那麼,防禦者顯然還處於有利地位,能夠以自己的全部兵力迎擊敵軍的部分兵力。
第三個因素是多麵攻擊,在戰略領域,翼側攻擊和背後攻擊涉及到戰區的背後和側麵,因此,它們的性質就大大改變了。
(1)火力夾擊不存在了,因為從戰區的一端不可能射擊到另一端;
(2)被迂回者對於失去退路的恐懼小得多了,因為在戰略領域內,空間不像在戰術領域那樣容易被人封鎖;
(3)在戰略領域,由於空間較大,內線(即較短的路線)的效果增大,這對抗衡多麵攻擊極為有利;
(4)交通線非常脆弱是一個新的因素,交通線一旦被切斷,影響就很大。
在戰略領域內,由於空間較大,通常隻有掌握主動的一方,即進攻的一方才能進行包圍(即多麵攻擊);防禦者不能像在戰術領域那樣,在行動過程中對包圍者進行反包圍,因為他既不能將他的軍隊配置得縱深較大,也不能配置得很隱蔽。當然這都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但是,既然包圍不能帶來什麼利益,那麼,容易包圍對進攻者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因此,如果不是因為包圍攻擊對交通線還有些影響的話,在戰略領域也許根本就不會把它作為一個能導致勝利的因素了。不過,在最初的時刻,即在進攻者和防禦者剛剛接觸,還保持原來的部署的時候,這個因素的作用並不大。隨著戰局的發展,當進攻者在敵國國土上逐漸成了防禦者,它的作用才變大。這時,新防禦者的交通線脆弱,原來的防禦者就能夠作為進攻者來利用這個弱點了。但是,這種進攻的優越性總的說來不能算做是進攻本身的優越性,因為它實際上是從防禦本身的較高關係中產生的,誰還不明白這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