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告訴我們,抽象的規則經常是很有用的,它們不適用的具體場合比我們想象的要少得多。
現在我們把研究的內容作一個簡單的概括,並且把重點一一列舉出來。
我們下麵所說的整體的各個部分隻是指直接區分出來的第一級單位,因此我們說:
(1)一個整體區分的部分太少,整體就不靈活;
(2)整體的各個部分兵力過強,最高統帥的權力就會受到削弱;
(3)增加任何傳達命令的新層次,都會從兩方麵削弱命令的效力,一方麵是命令多經過一個層次受到的損失,另一方麵是傳達命令的時間延長所造成的效力的減弱。
這一切都要求盡量增多平行的單位,盡量減少上下的層次,惟一的限度是:兵團司令員能夠順利指揮的單位不超過8-10個,次一級的指揮官能夠順利指揮的單位不超過4-6個。
二 各兵種的聯合
在戰略上,戰鬥隊形中各兵種的聯合,隻對那些經常需要單獨配置、因而可能被迫獨立作戰的部分才是重要的。這些單獨配置的部分是第一級的單位,而且主要隻是這一級單位,這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單獨配置大多是從整體的概念和需要出發的。
嚴格地說,戰略隻要求在軍的範圍內,如果沒有軍這一級,則在師的範圍內,進行各兵種的固定的聯合,在下一級單位中,可根據需要進行臨時的聯合。
我們發現,如果一個軍的兵力有三四萬人之多,那麼往往也需要進行分割配置。因此,在兵力這樣強大的軍裏,各師之間就有必要進行各兵種的聯合。否則,從距離很遠的別的地方匆忙調一部分騎兵來配屬給步兵,必然會延誤時間,更不用說會造成混亂了。如果有人認為這種延誤是無所謂的,那麼我們隻能說他是毫無戰爭經驗的人。
有關三個兵種聯合的更具體的問題,即應該在什麼範圍內聯合,聯合的密切程度如何,應該按怎樣的比例進行聯合,以及每個兵種應該保留多少預備隊等等,都屬於純戰術問題。
三 配置
軍隊的各部分在戰鬥隊形中應該按什麼樣的空間關係進行配置,同樣也完全屬於戰術問題,隻同會戰有關。當然,也有戰略上的配置,但戰略上的配置隻是由當時的任務和要求決定的,其中理性的部分,是不包括在戰鬥隊形這個概念之內的,因此我們將在《軍隊的配置》一章中進行研究。
由此可見,軍隊的戰鬥隊形就是對一支準備出戰的軍隊的區分和配置。各部分的配置,應該使派出去的每一部分的運用既能滿足當時的戰術要求,又能滿足當時的戰略要求。如果當時已經沒有需要,那麼派出的各部分就應該歸回原位。這樣,戰鬥隊形就成為有效的方法主義的最初環節和主要基礎,這種方法在戰爭中就像鍾擺一樣,調節著全部機件。關於這一點,我們已經在第二篇第四章中講過了。
第六章 軍隊的一般配置
當戰略上已經把軍隊派到戰鬥地點,戰術上已經給各個部分規定了位置和任務時,也就意味著決戰時機已經成熟。從軍隊開始集中到戰鬥時機成熟,這段時間一般很長。從一次決定性的軍事行動到另一次決定性的軍事行動也是這樣。
從前,這一段時間間隔好像根本不屬於戰爭範圍以內。我們隻要看一看盧森堡是如何野營和如何行軍的就可以了解這一點。他是以野營和行軍而聞名的統帥,可以看做是當時的代表人物。我們從《弗郎德勒戰爭史》中,對這位統帥比對當時其他統帥了解得更多一些。
當時,野營通常背靠河流、沼澤或者深穀,這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一種荒唐的做法。在當時,野營的正麵很少是根據敵人所在的方向決定的,背向敵方,正麵衝著本國的情況經常出現。這種在今天看來完全不可思議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當時人們在選擇野營的位置時,主要(甚至僅僅是)考慮是否舒適,他們把野營看做是軍事行動以外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就像劇院的後台,人們在這裏可以無拘無束。野營的背麵緊靠天然障礙,被看做是惟一可取的安全措施。當然,這是就當時的作戰方法而言。如果在野營中可能被迫進行戰鬥,這種措施就完全不適用了。但在當時不必擔心這一點,那時的戰鬥差不多都是經雙方同意後才開始的,就像決鬥一樣,要等雙方都到達約好的合適的地點以後才能進行。在當時,一方麵由於騎兵很多(處在全盛時代末期的騎兵仍然被認為是主要兵種,特別是在法國),另一方麵由於軍隊的戰鬥隊形很不靈活,軍隊不是在任何地形上都能夠作戰,因此軍隊配置在複雜的地形上,就好像處於中立地區一樣,可以得到保護。處於複雜地形上的軍隊自己也很少能夠進行戰鬥,它寧願出去迎擊前來會戰的敵人。盧森堡所指揮的弗勒律斯、斯滕克爾克和內爾文登等會戰,是以另一種精神進行的。這種精神在當時還隻是剛剛使這位偉大的統帥擺脫舊的作戰方法,還沒有影響到野營的方法。軍事藝術中的變革,總是先從某一些有決定意義的行動開始的,通過這些行動,再逐漸擴展到其他行動上去。從前,人們很少把野營狀態看做是真正的作戰狀態。當時,當有人離開營地去偵察敵人時,人們往往說“他作戰去了”,這句話就說明了這種看法。
那時,人們對行軍的看法同對野營的看法也沒有多大不同。行軍時,炮兵為了沿比較安全和良好的道路行進,完全同整個軍隊分開,兩翼的騎兵為了輪流享受擔任右翼的榮譽,經常互換位置。
現在,主要是從西裏西亞戰爭以來,軍隊在非戰鬥狀態已經同戰鬥狀態有了極為密切的關係,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最密切的相互作用,拋開其中一種狀態,就不能全麵地考慮另一種狀態了。如果說以前戰鬥是戰局中的真正的武器,非戰鬥狀態隻是武器的握柄,前者是鋼刀,後者是鑲在鋼刀上的木柄,整體是由兩個性質不同的部分構成的,那麼現在應該把戰鬥看做是刀刃,而非戰鬥狀態是刀背,這個整體是一塊鍛接在一起的金屬,已經辨認不出哪兒是鋼,哪兒是鐵了。
現在,戰爭中的這種非戰鬥狀態,一方麵是由軍隊平時的組織和勤務規則決定的,一方麵是由戰時的戰術部署和戰略部署決定的。軍隊可能有的三種非戰鬥狀態是:舍營、行軍和野營。這三者都是既屬於戰術,又屬於戰略,而且戰術和戰略在這裏從各方麵來看都很接近,好像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或者實際上就是如此,有許多部署,既可以看做是戰術部署,又可以看做是戰略部署。
我們想先從總的方麵談談這三種狀態,然後再結合其特殊目的進行研究。我們之所以必須首先研究軍隊的一般配置,是因為它對野營、舍營和行軍來說,是更高一級和更具有概括性的問題。
如果我們一般地考察軍隊的配置(即不考慮其特殊目的),就隻能把軍隊作為一個單位,即僅僅作為一個進行共同戰鬥的整體來考慮,因為這種最簡單的形式的任何改變,都要有一個特殊目的為前提。於是就產生了一支軍隊的概念,而不管這支軍隊是大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