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俘虜和繳獲火炮是體現勝利的主要標誌,是勝利的真正結晶,那麼,組織戰鬥時也就要特別考慮到這一點,在這裏,用殺傷的辦法消滅敵人隻是一種手段。這一點對戰鬥中的部署有什麼影響,與戰略毫不相幹,但是,戰略對戰鬥的決定同這一點是有關係的,這主要表現在保障自己的背後和威脅敵人的背後這個問題上。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俘獲多少敵人和繳獲多少火炮,在許多情況下,當戰略上極為缺乏相應的措施時,單靠戰術往往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被迫同敵人兩麵作戰是危險的;沒有退路就更加危險。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癱瘓軍隊的運動和削弱其抵抗力,因而影響勝負。而且,在戰敗時,這兩種危險會增大軍隊的損失,甚至全軍覆沒。因此,背後受到威脅不僅能使失敗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能使失敗的程度更加嚴重。
因此,在全部作戰過程中,特別是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就產生了一種本能的要求,即保障自己的背後和威脅敵人的背後。努力爭取保障自己背後和威脅敵人背後是戰鬥中最緊迫的任務,而且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在任何一次戰鬥中,如果除了單純的硬衝以外,不采取上述兩種或者其中的一種措施,那是不可設想的。即使是最小的部隊也不能不考慮自己的退路就去攻擊敵人,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試圖去切斷敵人的退路。
至於這種本能的要求在複雜的情況下會經常受到阻礙,因而不能順利地實現,以及在遇到困難時又往往必須服從其他更重要的考慮等等,要談起來就會離題太遠,在這裏,我們隻要指出這種本能的要求是戰鬥中的一個普遍的自然法則就夠了。
這種本能的要求到處都發生作用,到處都使人感到它的壓力,因而成為幾乎所有的戰術機動和戰略機動必須圍繞的中心法則。
勝利的總概念包括三個要素:
(1)敵人的物質力量的損失大於我方;
(2)敵人的精神力量的損失大於我方;
(3)敵人放棄自己的意圖,公開承認以上兩點。
雙方關於人員傷亡的報道從來不會是準確的,也很少是真實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故意歪曲事實,甚至公布的戰利品的數目也很少是完全可靠的。因此,如果報道的戰利品的數目不很大,那麼是否真正獲勝還是值得懷疑的。至於精神力量的損失,除了戰利品尺度以外,就根本沒有適當的尺度可以衡量了。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隻有一方放棄戰鬥可以作為另一方獲得勝利的惟一確鑿的證明。所以垂下軍旗就等於承認自己的失利,就等於承認敵人在這次戰鬥中是正確的和占優勢的。這種屈服和恥辱同失去均勢引起的其餘一切精神後果是有區別的,它是構成對方勝利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恰好是這一部分,能夠對軍隊以外的公眾輿論以及對交戰國和所有盟國的人民和政府產生影響。
但是,退出戰場並不等於放棄意圖,甚至經過頑強而持久的戰鬥以後退出戰場也是如此。如果部隊的前哨經過一番頑強的抵抗後撤退了,恐怕誰也不能說它放棄了自己的意圖。甚至在以消滅敵人軍隊為目的的戰鬥中,也往往不能總認為退出戰場就意味著放棄意圖。例如,事先計劃好的撤退,就是一邊撤退一邊還在消滅敵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放棄意圖和退出戰場是難以區分的,退出戰場在軍內和軍外引起的印象是不容忽視的。
對於一些沒有聲譽的統帥和軍隊來說,即使根據實際情況需要撤退,也常常會感到特別為難。因為在一係列戰鬥中連續退卻,給人們造成的印象就是節節敗退,這種印象能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撤退者不可能處處表白自己的特殊意圖,借以避免這種精神影響,因為要想避免這種影響,勢必公開他的全部計劃,顯而易見,這是完全違背他的根本利益的。
在索爾會戰63中,戰利品並不多(隻有幾千名俘虜和20門火炮)。當時腓特烈大帝考慮到整個局勢,本來已經決定向西裏西亞退卻,但仍然在戰場上停留了5天,並且以此宣告勝利。正如他自己說的,他確信利用這種勝利的精神效果,能比較容易地締結和約。盡管他在勞西次的卡托利希?亨內斯多夫戰鬥64和克塞耳斯多夫會戰65中又贏得幾次勝利後才締結了和約66,但我們仍然不能說索爾會戰是沒有精神效果的。
如果勝利震撼了敵人的精神,那麼奪得的戰利品就會達到驚人的程度。對對方來說,失利的戰鬥便成為不平常的大敗。失敗者在精神上往往會瓦解,完全喪失抵抗能力,以致全部行動隻能是退卻逃跑。耶拿會戰和滑鐵盧會戰67就是這樣的大敗,而博羅迪諾會戰卻不是。
大敗和一般的失敗的區別隻是失敗的程度不同,隻有書呆子才去尋找為它們劃分界限的標誌。但是,明確概念是弄清理論觀念的中心環節,是十分重要的。至於我們用同一個詞來表達在敵人大敗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和在敵人一般失敗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這是術語上的缺陷。
第五章 戰鬥的意義
我們在前一章中考察了戰鬥的絕對形態,也就是把戰鬥當做整個戰爭的縮影進行了考察。現在,我們把戰鬥作為一個較大的整體的一部分來研究它同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要探討一下戰鬥的直接意義。既然戰爭無非是敵對雙方相互消滅的行為,那麼雙方就都要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並將他們投入到一次大規模的衝突中,以獲得最終的一切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這看來似乎是極為自然的。這種看法也確實有許多正確的地方。而且,如果我們堅待這種看法,把最初的一些小戰鬥隻看做是像刨花一樣不可避免的損耗,那麼,總的看來這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問題決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的。
顯然,戰鬥數目所以增多,是把兵力區分開的緣故,因此各個戰鬥的直接目的和兵力的區分要一並討論。但是,這些目的以及具有這些目的的戰鬥,一般是可以分類的,而現在弄清它們的類別,將有助於闡明我們的論點。
消滅敵人軍隊是一切戰鬥的目的,但是,可能有其他一些目的同消滅敵人軍隊結合在一起,甚至還占主要地位。因此,我們必須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消滅敵人軍隊是主要目的,一種是消滅敵人軍隊主要是手段。除了消滅敵人軍隊以外,占領一個地方和占領一個目標也可能是一次戰鬥的總的任務。這種總任務可能隻是三者中的一項,也可能不止一項。在後一種情況下,通常總有一項是主要的。在我們不久將要談到的進攻和防禦這兩種主要作戰形式中,上述三項中的第一項是相同的,其他兩項卻不相同。因此我們可以列表如下:
進攻戰鬥
防禦戰鬥
(1)消滅敵人軍隊
(1)消滅敵人軍隊
(2)占領一個地點
(2)防守一個地點
(3)占領一個目標
(3)防守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