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略上是否也可以像在戰術上那樣,應該用盡量少的兵力來爭取開始階段的成果,以便把生力軍留在最後使用?為了對這種在許多場合好像很有道理的思想做出確切的評價,我們必須探討它的各個具體概念。首先,我們決不能把純粹的兵員增加同原有的生力軍混淆起來。在大多數情況下,當戰局臨近結束時,不論是勝利的一方還是失敗的一方,都迫切希望增加兵員,甚至認為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裏卻不是這麼回事,因為,假如一開始就擁有足夠強大的兵力,就沒有必要增加兵員了。至於認為新參戰的部隊就其精神價值來說比作戰已久的部隊更值得重視,就像戰術上的預備隊比在戰鬥中受過很大損失的部隊更值得重視一樣,那是同所有的經驗相矛盾的。失利的戰局固然能使部隊的勇氣和精神力量受到某種程度的挫傷,但是勝利的戰局也能使勇氣和精神力量得到同樣程度的增強,綜合起來看,兩者得失互相抵消,而戰爭鍛煉則作為純粹的收益被盈餘下來。此外,在這裏應該更多地以勝利的戰局為著眼點,而不是以失利的戰局為著眼點,因為,如果預料到失利的可能性較大,這意味著本來就兵力不足,不可能設想還把一部分兵力留待以後使用。
這個問題解決以後,還有一個問題:勞累和物資缺乏使軍隊受到的損失,是否像在戰鬥中一樣,會隨著兵力的增加而增加呢?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
勞累大多是由危險引起的,而危險總是存在於軍事行動的每一個瞬間。軍隊要想處處應付這種危險,保證確有把握地行動,就必須進行大量的活動,這些活動就是部隊在戰術上和戰略上的勤務。兵力越弱,這種勤務就越繁重,兵力優勢越大,這種勤務就越輕鬆,因此在戰局中對抗比我們兵力小得多的敵人,比對抗兵力相等或大於我們的敵人,勞累要小得多。
物資缺乏主要指兩個方麵:部隊給養品的缺乏和宿營條件(不管是舍營還是舒服的野營)的缺乏。集結在同一地點的部隊越多,這兩方麵的物資當然也就越缺乏。但是,對於向外擴展、取得更大的空間、取得更多的給養和宿營條件來說,兵力優勢是一種最好的手段。
1812年拿破侖進軍俄國時,曾經史無前例地把軍隊大量集中在一條道路上,因而造成了同樣是史無前例的物資缺乏,這不能不歸咎於他的那條原則:在決定性的地點上集中的兵力越多越好。他如果要避免遭到物資缺乏的困難,隻需橫向以較寬的幅麵前進就行了。在俄國不缺少空間,出現缺少空間的情況也是極少的。因此,從這裏找不出任何根據可以證明同時使用優勢很大的兵力就必然會較大地削弱軍隊。假如有人認為:雖然把本來可以留待必要時使用的多餘的兵力都用上去能減輕整個軍隊的負擔,但大風大雨和作戰時不可避免的勞累不但不能夠減輕負擔,反而會使它減員。但是,這種減員的不利總是小於兵力優勢在各方麵所能取得的利益。
在部分戰鬥中,很容易確定哪些兵力對於取得某個較大的成果是必要的,哪些兵力是多餘的,但在戰略上要這樣做就幾乎不可能,因為戰略上要獲取的成果是不固定的,是沒有明顯的限度的。因此,在戰術上可以看做是過剩的那部分兵力,在戰略上卻必須看做是可以用來伺機擴大戰果的手段。利益的百分比是隨戰果的增大而增加的,因此,使用優勢兵力很快就可以達到謹小慎微地使用兵力所無法達到的程度。
1812年,拿破侖依靠自己的巨大優勢,成功地推進到莫斯科,而且占領了這個首都。如果他依靠這一優勢完全粉碎了俄國的軍隊,那麼,他也許可以在莫斯科締結一個通過任何其他途徑都很難得到的和約。這個例子隻是用來說明上述觀點,不是用做證明的,如果要證明它,就需要詳盡地闡述,在這裏不適合這樣做。
以上論述隻是針對逐次使用兵力的觀點說的,而不是針對預備隊這個概念本身說的。在這裏要明確一點:在戰術範圍,單是實際使用軍隊的時間延長,就能使軍隊受到削弱,因而時間是削弱軍隊的一個因素,但在戰略範圍,雖然時間對軍隊也起損害作用,但是這種損害作用一部分由於兵力眾多而被減小了,一部分通過其他途徑得到了補償,因此,在戰略上不能純粹為了時間的緣故,就企圖通過逐次使用兵力的方法使時間對自己有利。
我們要闡明的法則是:一切用於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該同時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於一次行動和一個時刻就越好。但是,在戰略範圍也存在著一個有重點地和持續地發揮作用的問題,即逐步展開生力軍的問題,特別是在生力軍是爭取最後勝利的主要手段時,更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第十三章 戰略預備隊
預備隊有兩種不同的用途:第一是延長和恢複戰鬥,第二是應付意外情況。第一個用途以逐次使用兵力能取得利益為前提,因而在戰略範圍內不可能出現。把一個部隊調到即將失守的地點去,這顯然屬於第二個用途的範疇,因為在這裏不得不進行的抵抗,是沒有充分預見到的。如果一個部隊僅僅為了延長戰鬥而被留下來,被配置在火力範圍以外,但仍然受這次戰鬥的指揮官指揮和調遣,那麼它就是戰術預備隊,而不是戰略預備隊。
但是,在戰略範圍,也可能需要準備一定的兵力以防意外,因此,也可能需要有戰略預備隊,不過隻是在可能出現意外情況的條件下才是這樣。在戰術範圍,人們多半是通過觀察來了解敵人的措施,任何一個小樹林和起伏的地褶都可以把敵人的措施隱蔽起來,因此人們必須一直準備應付意外情況,以便可以隨時加強薄弱的環節,針對敵人的情況調整我方的兵力部署。戰略行動同戰術行動是有直接聯係的,在戰略範圍也必然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戰略上,有些部署也隻有根據觀察,根據每日每時獲得的情報,根據戰鬥產生的實際效果才能予以確定。因此,根據情況的不確實程度保留一定兵力以備以後使用,也是戰略指揮上的一個基本要求。在防禦中,特別是在江河、山地這一類地形的防禦中,會不斷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戰略活動離開戰術活動越遠,這種不確實性就越小,當戰略活動接近政治領域時,這種不確實性就幾乎完全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