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戰略概論(2)(2 / 3)

因此,沒有膽量的人是決不能成為傑出的統帥的,膽量是成為傑出的統帥的首要條件。這種天賦的力量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鍛煉而有所發展和改變,當一個人升到高職位時,它還能剩下多少,這是另外一個問題。當然,這種力量剩得越多,天才的翅膀就越硬,飛得就越高。冒險精神越大,追求的目的也就隨之提高。

一支軍隊所以能夠具有大膽精神,可能是因為這個民族本來就具有這種精神,也可能是因為在有膽量的指揮官指揮下,通過勝利的戰爭培養了這種精神。在我們的時代裏,隻有通過依靠膽量進行的戰爭才能培養一個民族的大膽精神。隻有依靠膽量進行的戰爭才能抵製住懦弱和貪圖安逸的傾向,防止民族的墮落。

一個民族,隻有它的民族性格和戰爭養成不斷地相互促進,才能指望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據鞏固的地位。

第七章 堅忍

在戰爭中,事情往往與人們的想象大不相同。建築師可以多麼平靜地望著建築物如何按照他的設計圖逐步建造起來!醫生雖然比建築師要遇到多得多的意外結果和偶然現像,但他對自己所用的手段的作用和用法是很清楚的。而在戰爭中,一個統帥卻經常受到種種情況的衝擊,諸如假的和真的情報,由於恐懼、疏忽和急躁所造成的錯誤,由正確或錯誤的見解、險惡用心、真的或假的責任感和懈怠或疲勞所引起的違抗行為,以及一些誰也想象不到的偶然事件等等。總之,他陷入成千上萬的感受之中,這些感受絕大多數是令人擔憂的,隻有極少數是令人鼓舞的。長期的戰爭經驗能使他對具體現象迅速做出判斷,高度的勇敢和內心的堅強能使他像岩石抗拒波濤的衝擊一樣抵禦住這些感受。誰在這些感受麵前讓步,誰就會一事無成。所以,在實現自己的企圖時,隻要還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否定這個企圖,就十分需要有堅忍精神來同這些感受相對抗。何況在戰爭中,任何豐功偉績,幾乎沒有一件不是經過無限的勞累、艱辛和困苦才取得的。在戰爭中,肉體和精神上的弱點常常容易使人們屈服,那麼隻有那種偉大的意誌力,才能引導人們達到目標,這種意誌力就是為世世代代所讚賞的毅力。

第八章 數量上的優勢

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略上,數量上的優勢都是最普遍的致勝因素。

戰略規定了戰鬥於什麼時間、在哪個地點和用多大的兵力進行。它通過這三個方麵的規定對戰鬥的開始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隻要戰術上進行了戰鬥,並有了結果,不論是勝利還是失敗,戰略就可以根據戰爭的目的來運用這種結果。當然,戰鬥結果同戰爭目的之間的關係是很間接的,很少是直接的。它們之間還有一係列其他目的作為手段而從屬於戰爭目的。這些目的(它們相對於較高的目的來說又是手段)在實際使用中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最終目的,即整個戰爭的目標,也幾乎在每次戰爭中都是不同的。

在戰略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決定)戰鬥時,影響戰鬥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明確。戰略在規定時間、地點和兵力時,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而每一種方法對戰鬥的開始和戰鬥的結果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隻能逐步地,即通過進一步的具體研究再來熟悉它們。

如果撇開戰鬥的目的和產生戰鬥的條件所引起的一切變化不談,最後再撇開軍隊的質量(因為這是既定的)不談,那麼剩下的就隻有戰鬥這一赤裸裸的概念,即抽象的鬥爭了。在這個抽象的鬥爭中,除了作戰雙方的數量以外,就沒有其他東西可以進行比較了。這樣,數量就決定著勝負。在一次戰鬥中數量上的優勢隻是致勝因素之一,有了數量上的優勢還遠遠算不上贏得了一切,也絕不能說是獲得了主要的東西,而且由於其他同時起作用的條件的變化,獲得的東西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優勢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可以是兩倍,也可以是三倍、四倍等等。每個人都懂得,如果照這樣增加上去,數量上的優勢必然會壓倒其他一切。數量上的優勢是決定一次戰鬥結果的最重要的因素,隻不過這種優勢必須足以抵消其他同時起作用的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必須在決定性的地點把盡可能多的軍隊投入戰鬥。

不管投入戰鬥的軍隊是否夠用,我們在這方麵要做到現有手段所允許做的一切。這是戰略上的首要原則。這個原則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既適用於法國人和德國人,也適用於希臘人和波斯人,英國人和馬拉提人。為了使這個問題能夠更加明確,我們不妨考察一下歐洲的軍事情況。

歐洲各國軍隊在武器裝備、編製體製和各種技能技巧方麵,彼此是非常相似的,隻是在軍隊的武德和統帥的才能方麵有時還有一些差別。翻遍現代的歐洲戰史,已經找不出像馬拉鬆那樣的戰例40了。

腓特烈大帝在勒登以大約3萬人擊敗了8萬奧軍,在羅斯巴赫用2.5萬人打敗了5萬多聯軍41,但這是同擁有兩倍或兩倍以上兵力的強敵作戰而取得勝利的絕無僅有的戰例。我們不能引用查理十二在納爾瓦會戰的戰例42,因為當時俄國人幾乎還不能被看做是歐洲人,而且這次會戰的主要情況很少有人知道。拿破侖曾經在德累斯頓以12萬人對抗22萬人43,對方的兵力優勢還不到一倍。在科林,腓特烈大帝以3萬人對抗5萬奧地利人,但是沒有成功44.拿破侖在殊死的萊比錫會戰45中,以16萬人對抗過28萬多人,同樣也沒有成功,對方的優勢還遠遠不到一倍。

由此可見,在目前的歐洲,即使最有才能的統帥,也很難戰勝擁有雙倍兵力的敵軍。在一般條件下進行的大小戰鬥中,不論其他方麵的條件如何不利,隻要有顯著的數量上的優勢,而且無需超過一倍,就足以取得勝利了。當然,人們可能想到有些隘口即使用十倍的兵力也難以攻陷,但在這種情況下,就根本談不上是戰鬥了。

決定性地點上的兵力優勢,在我們歐洲的這種情況下以及一切類似的情況下,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在一般情況下,也是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在決定性地點上能夠集中多大的兵力,取決於軍隊的絕對數量和使用軍隊的靈活性。因此,首要的規則應該是把盡量多的軍隊投入戰場。

長期以來,人們從未把軍隊的數量看做是重要條件,為了證明這一點,隻要指出下列事實就夠了:在大多數戰史中,甚至在18世紀比較詳盡的戰史中,軍隊的數量或者根本沒有提及,或者僅僅順便談到,而從來沒有被人重視過。滕佩霍夫是最早談到這個問題的著作家,他在七年戰爭史中曾多次談到這個問題,但談得也十分膚淺。馬森巴赫在他評論1793年和1794年普魯士軍隊在孚日進行的戰局的許多文章46中,對山脈、穀地、道路和小徑談了許多,但對雙方的兵力卻隻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