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爭的性質》是《戰爭論》的開篇,在這裏克勞塞維茨從理論上對戰爭的性質做了深入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本質。

克勞塞維茨從戰爭的要素搏鬥入手分析,認為戰爭無非是擴大了的搏鬥。在兩個人搏鬥中,每一方都試圖用體力迫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誌,使對方不能做出任何抵抗。因此,他提出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誌的一種暴力行為。這就是克勞塞維茨給戰爭下的定義,是他關於戰爭的結論性定義。

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含義給予了全麵的解釋。首先,點明了戰爭的目的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誌。其次,說明了戰爭的自然屬性。克勞塞維茨指出,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它同舌戰、筆戰、經濟貿易戰不同,在戰爭的衝突中,是要用流血方式來強迫敵人屈服。再次,揭示了戰爭的社會屬性,明確指出戰爭不屬於技術或科學領域,而屬於社會生活領域。最後,克勞塞維茨還明確指出了戰爭行為的目標就是解除敵人武裝或徹底打垮敵人。

關於戰爭的性質。克勞塞維茨指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一個奇怪的三位一體。它包括三個方麵:(1)戰爭要素原有的暴烈性;(2)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3)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在起著不同的作用。克勞塞維茨對戰爭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的分析,見解獨到,對戰爭理論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對此分別有過高度的評價。

戰爭的暴烈性,是戰爭本身的自然屬性。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戰爭有抽象戰爭和現實戰爭之分。戰爭的暴烈性是抽象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謂抽象戰爭,就是絕對戰爭,是邏輯推理的理論戰爭。在戰爭中,作戰雙方都試圖打垮對方,並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誌,在雙方對戰爭行為目標的追逐中,戰爭這種暴力行為的發展趨勢將呈現出絕對化特點。而在現實戰爭中,由於多方麵的原因,戰爭趨向極端的現象會得到遏製,戰爭的暴烈程度可能發生變化,但是,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以及戰爭的暴烈性質並沒有改變。

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交織在一起,使戰爭近似賭博。所謂概然性是說現實社會中偶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規律的,根據大量現象可以估算出偶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這種可能性被稱為概然性。戰爭的概然性是由於戰爭的特殊性決定的,戰爭的偶然性又是由複雜多變的戰爭情況決定的。這使得戰爭近似賭博,充滿機遇與冒險、幸運與不幸等等。在這裏克勞塞維茨誇大了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忽略了戰爭的客觀性和可認知性,說明了他關於戰爭理論的局限性。

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戰爭是從屬於政治的工具。這是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而著名的觀點,他深刻地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從戰爭的起源、延續、地位以及範圍等方麵論證了戰爭從屬於政治這一論點。他認為,隻有把戰爭作為從屬於政治的工具,作為為政治服務的手段,戰爭才有辨別是非、利害關係以及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由政治產生的,政治是戰爭產生的土壤,是孕育戰爭的母體,猶如生物的屬性在胚胎中形成一樣,戰爭的輪廓在政治中形成;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是一種政治行為,是政治行為的繼續;如果說政治是整體的話,戰爭則是政治的一部分。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與政治關係的論述,在古今軍事理論中都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