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出版的《護理與人類學;兩個交織的世界》;1978年出版的《跨文化護理:概念、理論和實踐》;1990年出版的《文化照顧的多樣性與普遍性》等。
(一)主要概念
萊寧格認為,護理的本質是文化關懷,關懷是護理的中心思想,是護理活動的原動力。為病人提供合乎其文化背景的關懷是護理人員的職責之一。跨文化護理是將不同文化滲透到護理工作中,根據服務對象的文化特征,實施整體和全麵的護理。萊寧格的跨文化護理理論重點是文化,她圍繞文化和護理關懷提出了以下新的概念。
1.文化(culture) 文化指不同個體、群體或機構通過學習、共享和傳播等方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信仰、行為標準、個體特征和實踐活動的總稱,它以一定的方式傳承,用來指導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決策和行為活動。
2.關懷(care) 萊寧格認為,關懷在護理學中占主導地位,是護理的中心思想。文化概念賦予了關懷最廣泛意義的認知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關懷體驗,其表達程序、結構形式和模式與其他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就會形成這種文化所特有的一種關懷模式。關懷分為一般關懷和專業關懷。
(1)一般關懷(common care)是指文化中通過模仿、學習並傳播傳統的、民間的和固有的文化關懷知識與技能。
(2)專業關懷(professional care)是通過大學、學院或臨床機構傳授和規範學習獲得的專業關懷知識和實踐技能。
3.文化關懷(cultural care) 文化關懷是指為了滿足自己或他人現有的或潛在的完好健康,應對傷殘、死亡或其他狀況的需要,用一些符合文化、被接受和認可的價值觀、信念和定勢的表達方式,為自己和他人提供文化背景相應的綜合性幫助和支持,開展促進性的關懷行為。護理關懷就是一種文化關懷,是以病人的健康為中心,從整體觀念出發,為病人提供符合其獨特需求的一種文化關懷。文化關懷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1)文化關懷的統一性 是指人們在對待健康、環境、生活方式或麵對死亡的文化中所衍生的對關懷的共同的、相似的意義、價值和方式。
(2)文化關懷的多樣性 是指文化內部或不同文化之間、群體內部或群體之間、個體之間在關懷的信念、含義、模式、價值觀、特征表現和生活方式等方麵的差異性,從而衍生不同的關懷意義、價值、形態和標誌。
4.跨文化護理 萊寧格認為跨文化護理是根據病人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信仰、道德、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向病人提供多層次、多體係、高水平和全方位的有效護理。跨文化護理旨在通過文化環境和文化來影響病人的心理,使其能夠處於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利於疾病的康複。跨文化護理關懷實踐的三種方式是。
(1)文化關懷保存 是指用幫助、支持和促進康複的專業行為和手段,幫助特定文化中的護理對象保持或維持他們的健康、從疾病中康複或麵對死亡。
(2)文化關懷調適 是指用幫助、支持和促進康複的專業行為和手段,幫助特定文化中的護理對象調整、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從而對其健康產生有利、有效和積極的影響。
(3)文化關懷重建 是指用幫助、支持和促進康複的專業行為和手段,幫助特定文化中的護理對象改變其生活方式,或重塑新的、更有益其健康的生活形態。
(二)日出模式
萊寧格用“日出模式”形象地呈現了跨文化護理理論的主要概念以及各個概念之間的相互聯係,以幫助人們研究和理解跨文化理論的組成部分在不同文化中是如何影響個體、家庭和群體健康狀況的,以及如何運用跨文化理論展開護理關懷等。
“日出模式”分為四層,即世界觀和文化社會結構層、文化關懷與健康層、健康係統層、護理關懷決策和行為層。“日出模式”的上半部分描述了文化關懷、文化社會結構與世界現的構成,這些因素通過語言和環境影響人們的關懷與健康。模式的下半部分是對個體、家庭、群體及機構的健康產生影響的一般關懷係統和專業關懷係統,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護理關懷是一般關懷和專業關懷間連接的橋梁,並通過了解服務對象文化背景和健康狀況,作出護理關懷決策,進行文化關懷保存、調適或重建的關懷實踐,從而達到為服務對象提供與文化一致的護理關懷的目的。
1.第一層 世界觀和文化社會結構層,此層屬於超係統,描述了文化關懷、世界觀與文化社會結構及其組成因素。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社會結構為某特定文化(或社會)的構成因素,包括技術、宗教與哲學、親屬關係和社會因素、價值觀、生活方式、政治與法律、經濟、教育等。這些因素是形成具有文化意義的關懷價值觀、關懷信念以及關懷實踐的基礎,可影響關懷的方式與表達,進而影響個體或群體的健康。
2.第二層 文化關懷與健康層,此層提供解釋個人、家庭、群體、社區或機構的健康、疾病及死亡的社會文化結構、文化關懷表達方式等與健康密切相關的因素,說明與文化有關的關懷和健康的特定意義及表達方式。第一層的社會文化結構的各種構成因素影響和製約下的關懷形態及其表達方式決定了不同文化的健康觀念。隻有提供與特定文化相適應的護理關懷,建立、促進或維持與文化相適應的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3.第三層 健康係統層,此層是萊寧格“日出模式”的第三層次,包括一般關懷係統和專業關懷係統。這兩個係統都是用來提供幫助性、支持性和促進性關懷,幫助人們保持完好的健康狀態,積極麵對疾病和死亡。但一般關懷主要通過傳承和傳播等方式獲得,可以由非專業人員操作,而專業關懷則需要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來完成。護理關懷係統的理論與實踐大多數來源於專業關懷係統,少部分來源於一般關懷係統,它是一般關懷和專業關懷間連接的橋梁。通過對一般關懷係統和專業關懷係統的了解,有利於護理關懷的實施。
4.第四層 護理關懷決策和行為層,此層通過文化關懷保存、文化關懷調適、文化關懷重建三種實踐方式表現出來。對於有益於健康的文化實施維持和保存的護理關懷;對於部分與健康狀況不協調的文化成分,采用調整、適應的方式,改變不利成分而保留有利因素;而對於與現有健康狀況相衝突的文化成分,則需要改變,重塑新的、更有益健康的文化關懷。
根據“日出模式”,護理關懷在第四層得以計劃與實施,與文化一致的、有利於完好健康、麵對病殘或死亡的護理關懷在這一層次展開。
(三)跨文化護理理論與護理實踐的關係
在跨文化護理實踐中,可根據萊寧格的“日出模式”的相關聯係來執行護理程序。從評估開始,收集與文化有關的資料,了解病人有關文化的差異或共性,據此可選擇性的進行文化關懷,在執行過程中不斷進行文化保存、調適和重建,從而為病人提供有效的、促進性的文化護理關懷。
1.評估階段 護理人員應首先評估“日出模式”的最外層,即病人所屬文化、社會結構和世界觀。具體內容包括:病人的語言、環境背景、宗教、親緣社會關係、文化價值觀、信仰、政治、法律、經濟、教育,技術等因素;這些因素對病人的健康以及所處文化的關懷方式與關懷表達的影響,明確其能夠接受的關懷含義、方式及價值現。其次評估“日出模式”的第二層,評估病人的具體情況,以及病人對一般關懷、專業關懷的期望和采取的行為。通過評估,獲得客觀的資料,為提供與病人的文化一致的護理關懷,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打下基礎。
2.護理診斷 通過評估,識別和明確被評估對象所處文化與其他文化在護理關懷中的共性及差異,根據關懷共同點和不同點中不能達到服務對象文化期望的方麵,確立護理診斷。
3.計劃和實施階段 護理診斷確立後,護理程序的計劃與實施步驟便在“日出模式”中的第四層次,即護理關懷的決策和行動層次展開。具體措施包括文化關懷保存、文化關懷調適及文化關懷重建。對於和健康狀況不相衝突,甚至有利於健康的文化成分應鼓勵服務對象繼續保持;對於部分與現有健康不協調的文化成分,取其有利方麵而調整不利方麵,使其適應健康的需要;對於與現有健康相衝突的文化成分,要幫助其改變不良的文化習慣,重建新的、更有利於健康的、有效的文化生活方式。
4.評價階段 “日出模式”未具體闡述護理評價部分。但萊寧格特別提出,護理應提供適合於和有益於服務對象的關懷方式,並要求對護理關懷進行係統性研究,以明確哪些關懷行為更適合於某種文化個體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從而促進服務對象恢複健康。這些研究實質上就相當於護理程序中的效果評價。
護士在為病人實施整體護理的過程中,應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病人的文化需求、健康與疾病的觀念、信仰和行為方式,為病人提供多層次、多體係、全方位、高水平、有效的護理服務,以預防和減輕住院病人的文化休克,使其適應醫院的文化環境,促進機體的康複。
思考題
1.簡述基本需要層次論對護理實踐的意義。
2.簡述紐曼三級預防措施的時機、目的與方法。
3.簡述奧瑞姆的護理係統理論內容。
4.李女士,58歲,退休後每天生活十分單調,基本就是吃飯睡覺,偶爾出門散步,常常感到身體乏力,有時連走路都感覺走不動,全身發軟。病人平素性格內向、敏感、好強,很少跟人溝通。這種狀態持續了數月,一直得不到改善。多次到醫院檢查,各項身體指標基本正常,但病人一直覺得很難有快樂的感覺,常感心慌,易疲憊,食欲不振。
請用馬斯洛的人類基本需要理論分析該病人的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作為護士應該怎樣對該病人實施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