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效應器 人的調節結果主要反應在四個方麵的效應器上,具體如下。
(1)生理功能 主要是人從生理方麵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其目的是保持人生理功能的完整,即反應生理健康水平。
(2)自我概念 涉及個人在特定時間內對自己的情感、信心和評價,包括軀體自我,即對自身的外形、外貌、身體功能的感知和評價;人格自我,即對自我的理想、期望、倫理、道德感等。自我概念反應心理及精神健康狀況。
(3)角色功能 描述個人在社會中所承擔角色的履行情況,角色如角色轉移、衝突等。角色功能反映個體的社會完整性,即社會健康狀況。
(4)相互依賴 陳述個人與其重要關係人及社會支持係統間的相互關係,是個體社會關係完整性的表現,與情感和精神健康密切相關。
4.適應反應 羅伊將個體對刺激的最終輸出行為分為適應的反應和無效的反應。適應的反應可以促進人的完整統一。無效反應使人不能適應刺激,自我完整統一受到損害。
(二)羅伊對護理學四個基本概念的闡述
1.人 羅伊認為人是一個整體性的適應係統。一方麵,人是一個開放的係統,在不斷的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另一方麵,由於人與環境間的互動可以引起自身內在的或者外部的變化,而人在這變化的環境中必須保持完整性,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適應。護理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家庭、團體、社區或者社會人群。
2.健康 羅伊將健康定義為“成為一個完整和全麵的人的狀態和過程”。健康是適應的反映,是人與環境積極互動的結果。
3.環境 環境是“圍繞並影響個人或群體發展與行為的所有情況、事件及因素”。環境因素的變化需要個體和群體不斷去適應。
4.護理 護理是幫助人控製或適應刺激,以達到良好的適應狀態的科學。護理的目的是減少無效反應和促進適應性反應。
(三)羅伊適應模式與護理實踐的關係
羅伊適應模式被廣泛地應用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根據適應模式,將護理工作方法分為六個步驟:一級評估、二級評估、診斷、製定目標、幹預和評價。
1.一級評估 一級評估又稱行為估計,是指收集與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賴四個方麵有關的行為,通過一級評估,護士可確定服務對象的行為反應是適應性反應還是無效反應。
2.二級評估 二級評估主要是對刺激的評估。通過評估影響病人行為的主要刺激、相關刺激和固有刺激,來識別造成無效反應的刺激因素。
3.診斷 護理診斷是對病人適應狀態的陳述或診斷。護士通過一級和二級評估,可明確病人的無效反應及其原因,進而可推斷出護理問題或護理診斷。
4.製定目標 目標是對病人經護理幹預後應達到的行為結果的陳述。製定目標時護士應注意尊重病人的選擇,製定的目標要具有可行性、是可觀察和測量的。
5.幹預 幹預是護理措施的製定和落實。羅伊認為護理幹預可通過消除刺激、增強刺激、減弱刺激或改變刺激,使其全部作用於個體適應範圍內。也可著重於提高人的應對能力,擴大適應範圍,使全部刺激能作用於適應範圍以內,以促進適應反應。
6.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護士應將幹預後個體的行為改變與目標行為相比較,確定護理目標是否達到,然後再調整並修訂計劃,采取新的措施。
三、紐曼健康係統模式
貝蒂·紐曼(Bettty Neuman)於1924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是美國傑出的護理理論家、精神衛生護理領域的開拓者。她在1947年完成了初級護理教育後,又先後獲護理學學士、精神衛生碩士及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紐曼1970年提出了健康係統模式,其理論代表作為《紐曼係統模式在護理教育與實踐中的應用》。
(一)基本內容
紐曼健康係統模式描述了一個綜合的、動態的、以開放係統為基礎的護理概念框架,模式重點敘述了四部分內容:與環境互動的人、壓力源及麵對壓力源人體作出的反應和對壓力源的預防。
1.人 人是與環境持續互動的開放係統,稱為服務對象係統。這個係統的結構可以用圍繞著一個核心的一係列同心圓來表示。
(1)基本結構 基本結構 位於核心部分,是機體的能量源。它由生物體共有的生存基本要素組成,如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基因類型、反應類型、自我結構、認知能力等。當能量源儲存大於需求時,個體保持機體的穩定與平衡。
(2)彈性防線 彈性防線 位於機體正常防線之外,為最外層虛線圈,充當機體的緩衝器和濾過器,具有動態性,可在短期內急速變化。一般來說,彈性防線越寬,距正常防線越遠,其緩衝、保護作用越強。彈性防線受個體生長發育、身心狀況、認知技能、社會文化、精神信仰等影響。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壓力源入侵,緩衝、保護正常防線。
(3)正常防線 正常防線 位於彈性防線和抵抗線之間。機體的正常防線就是機體的健康狀態或穩定狀態,個體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與發展等方麵對環境中壓力源的適應與調節程度有關。正常防線可以隨著健康狀況的變化而伸縮,但變化速度較彈性防線慢。
(4)抵抗線 抵抗線 為緊貼基本結構外層的一係列虛線圈。其主要功能是保護基本結構,穩定個體並促使其恢複正常防線的水平。若抵抗線功能失效,可導致個體能量耗竭,甚至死亡。
三條防線的關係是:彈性防線保護正常防線,抵抗線保護基本結構。當個體遭遇壓力源時,彈性防線首先被激活,若彈性防線抵抗無效,正常防線受到侵犯,人體發生反應,出現症狀,此時,抵抗線被激活,若抵抗有效,個體又可回複到通常的健康狀態。
2.壓力源 紐曼將壓力源定義為可引發緊張和導致個體不穩定的所有刺激。
(1)個體內在的壓力源是指來自個體內與內環境有關的壓力,如不良情緒、自我形象改變、自尊紊亂、疼痛、失眠等。
(2)人際間的壓力源是指來自於兩個或多個個體之間的壓力,如婆媳關係、上下級或護患關係緊張等。
(3)個體外在的壓力源是指發生於體外、距離比人際間壓力源更遠的壓力,如社會動蕩、經濟狀況欠佳、環境陌生等。
3.反應 紐曼認同“壓力理論之父”塞利(Selye)對壓力反應的描述。同時,進一步提出:壓力反應不僅局限在生理方麵,而是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與發展多方麵的綜合反應。壓力反應的結果可以是負性的,也可以是正性的。
4.預防 紐曼認為護士可根據護理對象係統對壓力源的反應采取以下三種不同水平的預防措施。
(1)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的時機是當懷疑或發現壓力源存在而壓力反應尚未發生時。護理人員主要通過控製或改變壓力源實施護理。一級預防的目的是防止壓力源侵入正常防線,保持人作為一個係統的穩定,促進及維護人的健康。主要措施可采取減少或避免與壓力源接觸、鞏固彈性防線和正常防線來進行幹預。
(2)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的時機是壓力源已經穿過正常防線後,人的動態平衡被破壞,出現了疾病的症狀或體征時。護理的重點是幫助服務對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級預防的目的是減輕和消除反應、恢複個體的穩定性並促使其回複到原有的健康狀態,幫助人獲得作為一個係統的穩定。
(3)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的時機是人體的基本結構及能量源遭到破壞後。護理的重點是幫助服務對象恢複及重建功能,減少後遺症,並防止壓力源的進一步損害,目的是進一步維持個體的穩定性,防止複發。
(二)紐曼對護理學四個基本概念的闡述
1.人 紐曼認為人是由生理、心理、社會、文化、成長發展及精神等層麵而組成的一個多維的、整體的開放係統。護理中人的範圍不應局限在個人,還應包括家庭、群體、社區乃至整個社會。
2.環境 環境為任何特定時間內影響個體和受個體影響的所有內外因素。人體內部的、外部的、人際間的壓力源是環境的重要成分。
3.健康 紐曼認為健康就如一種“生活的能量”,當機體產生和儲存的能量多於消耗時,個體的完整性、穩定性增強,逐步邁向健康;而當能量產生與存儲不能滿足機體所需時,個體的完整性、穩定性減弱,健康漸逝,並逐漸走向衰竭、死亡。
4.護理 護理是“通過有目的的幹預來減少或避免影響最佳功能狀態發揮的壓力因素和不利狀況,以幫助服務對象、家庭和群體獲得並保持盡可能高的健康水平”。護理的主要任務就是保存能量,恢複、維持和促進個體的穩定、和諧與平衡。
(三)紐曼健康係統模式與護理實踐的關係
護理目標和護理結果為步驟的獨特的護理工作步驟。
1.護理診斷 護士首先需要對個體的基本結構、各防線的特征以及個體內外、人際間存在和潛在的壓力源進行評估,其次,歸納並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就個體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與發展各個方麵偏離健康的問題作出診斷,最後排出護理診斷的優先順序。
2.護理目標 要求護士、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製定護理目標和達到這些目標所采取的幹預措施。紐曼強調應用一級、二級、三級預防原則來規劃和組織護理活動。
3.護理結果 評價幹預效果並驗證幹預有效性的過程。評價內容包括個體內、外及人際間壓力源是否發生了變化,壓力源本質及優先順序是否改變,機體防禦功能是否有所增強,壓力反應症狀是否得以緩解等。
四、萊寧格跨文化護理理論
邁德勒恩·萊寧格(Madeleine Leininger)博士是美國著名的護理學理論學家之一。她在世紀60年代創立了跨文化護理理論,成為跨文化護理學的奠基人。
萊寧格生於美國尼伯瑞斯克德的薩特城,先後於1950年、1954年獲得護理學學士、碩士學位,1955年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事人類文化與心理學研究,成為全美首位持有人類學博士學位的專業護士。她的理論代表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