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遊學魯國 棄儒研兵(一)(3 / 3)

“敢問諸位,這裏距離魯國曲阜還有多遠?”吳起恭敬的拱手相問。

一中年男子抬起了頭,將鏟子放在身旁,眯著眼睛,用破舊的衣服擦拭著臉頰的汗水,也拱手作禮回道:“回這位先生,你沿著泗水上遊往前兩裏地,便是曲阜城啦!”所有的農夫都放下了手中的活。

“禮儀之邦果然名不虛傳,耕作農夫也有如此禮節。”

中年人道:“這不是官府也規定嘛,說是不遵循周禮,便會被罰做苦役幾個時辰或是半天,幾十年下來,魯人也就養成習慣了!不然尋常時日誰還會講這些虛禮啊!”

吳起在路邊笑道:“原來是有法令在先,我是遊學布衣,敢問諸位,我想在魯國求學,但又不知魯國哪家學館的夫子最有學問?”

“這要說夫子嘛,曲阜城北有一學館,是孔門弟子所開,不管貴胄還是隸農,都會前往那裏拜學!”

中年人微笑道:“不妥,不妥,你若真想求學,可以前往城西一學宮,裏麵有一位夫子叫曾申,是孔門嫡傳弟子。”

“對對對,說起名氣,就這位夫子大,學識也不得了,聽說國君也登門拜訪過。”中年人憨厚地笑道:“先生,不與你長說了,我等還要勞作,農活趕緊也。”

吳起向農夫們深深一拱手:“諸位父老,多有叨擾,就此別過。”所有的農夫們也拱手作禮,拿起耕具又忙了起來。

走馬半日,終於到了曲阜城外,吳起來到了曲阜城牆外百米開外駐足觀望,一座古老的城池展現在了自己的眼前,那城頭上密密麻麻的藤條,彰顯了這座古都的歲月,唯有城樓前淺藍色布料的大纛旗上“魯”字清晰可見。

吳起進得城來,行人有序來往著,這裏比衛國左氏可要繁華熱鬧多了。到處閣樓雅間林立,酒肆的酒香飄散著各街道,各坊間也熱鬧非凡,

也不用問路,憑著一路上農人對曲阜城的介紹,很快便來到了城西的學宮處,這裏就是曲阜最大的學宮,曾經這裏是曾參所開辦的學宮,曾參是曾申的父親,後來曾參去世,曾申繼承父業,學宮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名聲也隨之而來。

這座學宮座西麵東,門前有兩株粗大挺拔的鬆樹,還有一排楊柳,給人以振奮向上的精神。過的學宮大門,是一個寬闊潔淨的大庭院,往來的儒家弟子彬彬有禮,再往前過了一道長廊,有一清脆碧綠的水池,水池下麵一群小魚愉快的遊蕩者,池水上麵,鋪設著一座拱形石砌小橋,中間有一凸起的部分是青石板鋪路,兩邊是普通石板鋪成,中間是國君視學時行走的地方,師徒隻能走兩邊。過了小橋再往前,有一個比正門稍小的小院,小院的寬敞地麵上是青石板鋪成的,地板前是一座寬敞明亮的殿堂,殿堂正中供奉著孔子站立的畫像,每天早晨,學宮的弟子們在這裏集中作禮參拜。在往殿堂兩側長廊而進,分別為明倫堂和禮樂堂,左邊為明倫堂用於授學論道,右邊禮樂堂用於學習器樂和禮儀。在庭院殿堂的後麵又是一個庭院,有大小數間房屋,儒家弟子們就食宿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