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的西城門外,一輛魏國使者的馬車和隨從緩緩的開出了安邑,一路向西,渡過了河水,到達西岸,越過了少梁,來到了莽莽高原,開進了義渠,直奔義渠國都王庭而去。
魏國使者已經到了義渠,按照文侯的囑托已經與義渠達成了共識,文侯許諾義渠國的合法性,視同如中山國一樣的諸侯國,在那個時代,中原之外的小國,沒有受到周天子的分封,天下諸侯國是非常藐視的,也是可以隨意征討;義渠國有了魏國這等諸侯的承認,那麼自己的地位,算是在名份上與其它西部諸戎有了直接的區別。
蒸蒸日上的魏國,在魏文侯治理的期間,國力開始繁盛,逐步走在了周邊諸侯國的前列,再加上魏文侯想進一步進行改革,就需要一個安靜的時機,最讓魏國頭疼的就是河西的秦國,年年都有大大小小的邊境摩擦,可是魏國當前的重心在中原,對於這個西錘之地的秦國,總是在背後搗鬼,目前還不能全身心解決這個問題;在天下諸侯國中,隻有魏國是最注重邦交禮節的,特別是魏文侯繼承大統以來,縱觀天下諸侯國,也隻有這魏國最注重斡旋傳統。這最主要的原因隻有一個,論文明,魏國是中原文明風華的中心,論根基,魏國從三家分晉到現在,經過魏文侯的不斷改革,也是天下諸侯中最有實力根基的大國,在天下諸侯當中也越來越有顯著的地位。
為了徹底解決魏國身後的麻煩,魏文侯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秦國北疆的義渠國,牽製住秦國,魏國好全身心投入中原爭霸和改革,秦國和義渠的關係就要追溯到周平王時期,周朝內部發生了動亂,是秦襄公一路保護和護送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王,賞賜了秦國這塊土地給他,交給了秦襄公一個極大的權力,那便是全權負責西部的戎族進犯一事。這樣一來,秦襄公可以指揮秦國的軍隊隨時攻打西戎。秦國從那時候起,多年來一直和西戎發生戰事,逐漸過著半耕半牧的生活,在和西戎的戰鬥中也不相上下。而正是因為有了秦國這道堅固的防線,西戎雖然一直想要出兵進攻中原的西周諸侯國,霸占西周的土地和糧食,擄掠當地的美女和牛羊,但是始終沒有辦法越過秦國。秦國保護周王室有功,獲得了周王的嘉獎。後來,周王室的權力衰微,秦國卻靠著各種有利的因素漸漸發展起來,周王本來想要“削藩”,可是後期的周王卻不得不選擇依靠秦國的力量來抵抗西戎。
到了秦穆公時期,秦穆公注重秦國的發展,任用百裏奚這等賢能之臣,“謀無不當,舉必有功”,所以,在秦穆公時期,秦國竟然突破了多年來一直未能突破的晉國,打開了秦國東出的出口,令東方各諸侯國尤為震驚。此外,秦穆公還在和西戎的戰爭中獲得大範圍的勝利,“益國十二,開地千裏”。
兩百多年後,東周開始衰弱,西戎各族有開始殺進中原,頓時在華夏之間,北邊的諸胡,西邊的戎狄,南邊的山夷,東邊的東夷,四麵喊殺,攪得中原苦不堪言,其中義渠最強悍,一路殺到了黃河邊上,占領了一大片荒原之地,也就是從這刻開始,義渠宣布稱“王”,竟然要將這裏作為義渠國的根基。這時的齊桓公薑小白,上書天子,布告天下,打出了聯合天下諸侯,尊王攘夷,對入侵中原的夷狄展開了大戰。就在這個時期,義渠開始西撤,可是被秦穆公堵住了退路,秦穆公親自率部攻打義渠,消耗了義渠的大部分實力,義渠已經無法再和秦國抗衡,隻得率殘部逃竄,這一次義渠和秦國徹底結下了血海深仇。不過之後的義渠始終沒有放棄,他們在這些年中,和秦國打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仗,從那時候開始義渠就和秦國結成了世仇,可是到了秦穆公之後,秦國幾代君主衰弱,義渠部族又頑強地殺了回來,又占據了涇水上遊的河穀草原。
如今魏國想要全麵爭霸中原就得解決身後的秦國,隻有義渠能牽製住秦國,讓秦國抽不出身東進,所以魏文侯派出特使前去義渠。對於這個草原之國,倒沒有中原國家那麼麻煩,隻要給點好處,加上本來就與秦國是死敵,那定不成問題。
由於這個義渠國都不像中原諸侯國一樣設有驛館,魏國使者隻能自己付費去客棧,使者賺了大半天,可這義渠國都,並沒有一間像樣的客棧,魏國特使心理不自發問,果然是蠻夷之地啊!一行人在一處轉角處看到了一間酒肆,特使連忙派人前去詢問,來人回答這裏算是義渠最好的客棧酒肆了,一行人就住進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