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初夏林立的隴西 古老的文化精髓(2 / 2)

立夏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就被天下公認,最後就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候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在古籍文獻中有相關記載,在《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在長期的風雨中逐漸形成的,也是中華文化史不可磨滅和忘記的,它給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在中華民俗文化中也多了幾分色彩。

隴西大山莽莽山川林立,依然留著幾分春日的氣息,臨洮城外的國人也正在抓緊各色農事的忙碌,西部胡人的商隊也出入城內開始交換從遙遠的東部關中秦國、中原魏國韓國宋國衛國魯國、東海之濱齊國、江南越國、燕山燕國中山國、江水中遊楚國、北晉之地趙國、江水上遊之地山川巴國、天府之地蜀國等地而來的各種貨物,秦國西部諸城原本是為了抵禦西部戎狄,後再秦穆公一代擊破戎狄後,西部大戰便在也沒有了。初夏四麵來風都在這裏彙集相互較勁,往西幾十裏就是一片高原,那裏的風帶著寒氣,直撲隴西,給了初夏的臨洮一陣涼爽。

初夏烈日當空,戰馬斯喉,一彪人馬往北飛馳出了城邑五裏地,穿梭在林野田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