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水上遊地區,慌莽的隴西大地上,一支黑色甲胄馬隊日夜兼程般飛馳的向西奔跑著,越過了渭水邊緣的綿諸城,穿過了冀縣,沿著朱圉山向西邊的臨洮兼程激進。馬隊飛馳而過茂盛的老林,終於來到了洮水邊緣的臨洮城,領頭的一員將領在洮水邊勒馬駐足;這座城池座落在洮水中遊,城牆是石頭砌成的,遠遠看去整個城邑顯得有些蒼老,西門邊便是洮水,洮水源頭發至西傾山,冰冷的河水由西向東緩緩流淌著,到達臨洮突然刹住腳,來了個九十度大轉彎由南向北喘急而去,在狄道城下與濫水彙合朝隴西高地河水奔騰而去,如萬馬奔騰般狂撲進河水。
“將軍,臨洮城終於到了。”一軍士稟報道。
“進城,進府衙。”領頭的將領說完,馬鞭一揮帶領隊伍進了臨洮城。
過了幾個時辰,還是那支馬隊飛馳般驅馳出了城池,奇怪的是他們換了一身裝束,個個貼身處身裹黑色素衣,外麵著翻毛羊皮短裝的戎狄騎士,手持長劍往北而去。
此時已經結束了春日,過了穀雨,剛好到了立夏時節,這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之一,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上下五千年曆史以來,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華夏文明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隻是一種參考。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曆,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曆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早在周文王東遷之際,華夏大地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按照節氣劃分可分為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也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氣候: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雨水(?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驚蟄(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春分(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清明(桐始華、鼠化為鴽、虹始見);驚蟄穀雨(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立夏(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小滿(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芒種(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夏至(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小暑(溫風至、蟋蟀居辟、鷹乃學習);大暑(腐草化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立秋(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處暑(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白露(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秋分(雷始收聲、蟄蟲培戶、水始涸);寒露(鴻雁來賓、雀攻大水為蛤、菊有黃);霜降(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鹹俯);立冬(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小雪(虹藏不見、天氣上騰、閉塞而成冬);大雪(鴠鳥不鳴、虎始交、荔挺生);冬至: (苗曆新年) 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小寒(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雊);大寒(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而精深,寓意悠遠深刻,也讓民族文化的血脈永續,讓中華民族的精髓綻放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