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舉國二十萬大軍攻伐魏國的消息傳到安邑,魏國君臣上下大出意外,但也沒有出現慌亂。
魏國君臣心目中,很清楚秦國這個時候的國情,新任國君初掌國政,但凡穩定內政基礎,凝聚力量就是轉移注意力,發動大戰。秦魏在河西多有摩擦,大戰小戰不計其數,秦魏之間幾十年來,但凡這樣舉國大戰,還是第一次,至從魏國在河西占領少梁山地,築起少梁城邑以來,秦國幾年時間下來就一直處於防守狀態,這次大規模的主動攻伐,改變軍爭劣勢,倒是出乎魏國君臣的意外。早在去年秦國政變以來,魏文侯魏斯曾經有秦國發兵之憂慮,可後來幾位大臣一口咬定,秦國西部戎狄未安,經常犯邊境,國內老氏族掌權,國君政權不穩,決然不會發動大軍功魏,頂多在河西之地打幾場小戰,不足掛齒。魏斯思量一番也覺得在理,目前河西魏國占領了少梁,秦國又處於防禦狀態,斷不會大規模犯境,魏國目前該繼續東進中原,以圖霸業。可是最後令魏國君臣驚訝的是:這個靠發動宮廷政變的秦國新君,既然敢發動舉國二十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舉進攻魏國,一路兵發洛水,直撲少梁;一路沿著渭水而來,直接東渡河水,進攻封淩,而不是東出函穀關。
少梁位於河水西岸,是春秋時期梁國所在之地,少梁這裏的城邑也是梁國都城所在之地,後來秦國滅了梁國,便將原來梁國之地更名為少梁,直到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將少梁更名為夏陽。少梁是河水西岸水陸要塞,所以,它便成為古代軍事上兵家的必爭之地,東岸就是河東魏國汾陰,汾水在此與河水彙合,兩地相互襯托,汾陰一過,距離安邑就近在直尺了;過了少梁再往南幾十裏便是魏國合陽,越過合陽,往西百餘裏,洛水中下遊地區便是少梁的幾處屏障之地,此地有三座城邑,為秦國範圍內,臨近洛水有一城---征邑,往東便是元裏,在往東北就是杜平,三城互為掎角之勢,此時少梁合陽城邑已經落入魏國;秦魏在此長期對峙,秦國防禦以來,三城邑雖然不大,但是卻是洛水中遊秦國東北的咽喉要地,這裏常年駐紮著秦國步軍精銳。而今秦國兵發十萬,兵峰直指河西,是要拔掉常年釘在秦國河西的少梁要地。
當緊急軍情傳入邯鄲的時候,魏文侯特使分幾路出宮,召集丞相翟璜,召回南麵曲沃公子成魏成子,太子傅屈侯鮒,河東蒲阪統兵大將西門豹,汾陰守將樂羊。魏斯相信,幾位大臣將領必有好的對策來應對魏國眼下的危機。
說到底,魏斯還是信心十足的,這其中根本在於秦魏兩國的綜合實力完全不同,魏國在文侯繼位以來,禮賢下士,網絡了天下一大批人才,且多有良將謀士,兵力雖然趕不上趙國的彪悍韓國的甲胄的精良,比起西邊這個秦國來說,那是綽綽有餘的。內政有丞相翟璜、士大夫任座、執掌軍政的公子魏成子、太子傅屈侯鮒、太子魏擊等人,大將有久在軍旅立下赫赫戰功的西門豹、一代悍將樂羊等人,魏國朝堂可謂大才林立。
丞相翟璜等人進了宮內,來到了偏殿廊下等候,紛紛議論著如何應對,隻有翟璜一直不吭聲,好像胸有成竹,大局在握一般,突然內侍高聲:“君上宣諸位大臣入內”,在內侍的指引下,幾位大臣來到了內殿。
當眾人的腳步聲傳來時,魏文侯臉上不由的笑了。大臣們的腳步聲像戰鼓一般時高時低。魏斯也一樣,順手撂下了案頭的河西地形圖,大步迎了上來。
“參見君上!”眾大臣一口同聲躬身而拜。
魏斯連忙上前:“諸位臣工,不必多禮,魏斯在此虛位以待了,諸位請座。”
“君上請!”眾大臣再次蕭然一躬身,隨後各自坐到了木案前。
“諸位請看,這是河西急報。此次秦國舉國之兵二十餘萬犯我邊境,秦軍兵分兩路,北路直指少梁,東路進犯封淩,北路由秦國大將孟威所帶領,東路由贏悼子親自掌軍,可謂是大張旗鼓!”魏斯拿起案頭前的羽書,大臣們眼光都盯著羽書。
“我已經派出各路特使急令樂羊、西門豹、魏成子緊急趕回安邑。”魏斯放下羽書。
“戰事將近,君上為何召回諸將?”
“大戰問將,丞相可有良策?”魏斯笑道。
這個翟璜,本是戎狄人,此人才華出眾,文侯繼位初期,拋棄世熟,禮賢下士登門拜請,最後得此大才,翟璜為相三十餘載,一心一意輔佐魏斯,整頓吏治,爵位上卿,也為魏文侯推薦了一大批人才;後來推薦吳起守河西,西門豹守鄴城防備趙國,北門可守酸棗抵禦齊國,力薦樂羊滅中山國,推薦李悝抵禦秦國犯境大軍,後又舉薦在魏國改革變法,使魏國得到根本上的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