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氣、血、津液的生成、功能、運行和輸布代謝。
2.熟悉精、氣、血、津液的概念;氣的分類及其與血的關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精
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從精的來源上可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從功能上可分為“生殖之精”和“髒腑之精”。
(一)精的生成
精,秉承於父母,充實與水穀,歸藏於腎中。
(二)精的功能
1.生殖作用
2.促進生長發育精是生長發育全過程的物質基礎。
3.生髓化血髓的生成,腎精是主要的物質基礎。精是生成血的主要物質。一是水穀之精通過肺的氣化直接化生為血,二是腎精通過肝或化生骨髓後生成血液。所以有精血同源的理論。
滋養作用
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基礎,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一)氣的生成
氣的生成有三:一是秉承於父母的先天之精氣,二是水穀之精氣,三是自然界之清氣。
(二)氣的生理功能
1.推動作用氣有極強的活動能力,人體的生長發育,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精氣的運行,血液循環,津液的形成、輸布和排泄等方麵均具有推動作用。溫煦作用熱量的來源,保持身體溫度的恒定。
防禦作用一是保護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與侵入體內的邪氣進行鬥爭。“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固攝作用防止精、血、津液的無故流失,如對血的固攝作用、對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等正常物質的分泌和排泄;維持各髒腑器官的穩定位置,協調相互之間的功能;維持胎兒在胞宮內的安定和正常發育。
氣化作用
氣化作用實際上就是體內物質的代謝過程,並不是單純的變成氣體的作用。
(三)氣的運行
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在各髒腑和組織器官的升降出人。
(四)氣的分類
根據所在部位、功能和來源,氣分為四類:
1.元氣又稱“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有先天之精氣化生而來,並由後天水穀之精氣的不斷培育和補充。元氣的盛衰,即決定於之稟賦,又與後天的脾胃運化水穀之精氣的功能密切相關。元氣源於腎,通過三焦流行於全身。元氣的盛衰,對人體健康產生著極大影響。
2.宗氣宗氣是存於胸中之氣。宗氣積存處稱“氣海”或“膻中”。宗氣由吸人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胃從食物中運化生成的穀精氣組成。肺和脾胃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盛袁。
宗氣行呼吸,行血脈,直接影響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功能,心搏的強弱及節律。
營氣又稱“榮氣”。來源於水穀之精氣,運行於血脈之中,為血液的組成部分。又稱“營血”。屬陰,又稱“陰血”。營氣的生理功能,有營養人體和化生血液的作用。
衛氣又稱“衛陽”。由水穀精氣化生,運行於血脈之外。功能有三: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人侵;二是溫養髒腑、肌肉、皮毛;三是調節汗孔開合和汗液排泄,維持體溫恒定。
三、血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由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血液僅存在於脈管之中,“脈為血之府”。血由心所主,藏於肝,統於脾,循行與脈管中。對人體髒腑組織器官有濡養作用。
1.血的生成由營氣、津液和腎藏之精化生而成。精血之間互為化生,“精血同源”。與血液生成關係最密切的髒是脾、肺、腎。
2.血的功能營養和滋潤全身。
血的循行與血液循行關係最密切的髒為心、肺、肝、脾。
四、津液
津液是體內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津: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孔竅,並滲注於血脈,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
液:質地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髒腑、腦、髓等組織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津”。
(一)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器官綜合作用的結果。
生成來源於水穀。輸布和排泄肺的通調水道,脾的輸布,腎的輸布與排泄。
(二)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功能主要有滋潤和滋養全身、化生血液、運輸代謝廢料的作用。
五、氣與血的關係
氣屬陽,血屬陰。氣與血的關係具體表現在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和血為氣母四個方麵。
第六節 經絡
考試要點
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規律和經絡的生理功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經絡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路徑的意思,為經絡係統的主幹,多循行於深部;“絡”是網絡,是經脈的分支,如同網絡一樣聯係全身,無處不至。經絡遍布全身,人體所有髒器,孔竅、皮毛、筋肉、骨骼等均通過經絡係統緊密地連接,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一、十二經脈的循行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是經絡係統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對稱的分布於人體的左右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和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條經脈又分別屬於一個髒或一個腑,並於相表裏的髒腑相絡。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孫絡、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等都以十二經脈為主體,彼此聯係,互相配合而發揮作用。
二、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的功能活動,主要是溝通表裏、上下,聯絡髒腑器官,感應傳導,調節人體各部分功能平衡。
1.溝通聯絡作用聯絡髒腑同外周肢節,髒腑同官竅,聯絡髒腑與髒腑之間的關係。
2.運輸氣血、感應傳導、調節功能活動。
第七節 病因
考試要點
1.掌握六淫、疫癘的性質及致病特點;七情與五髒的關係及其致病特點。
2.熟悉痰飲、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3.了解飲食失宜、勞逸失當、胎傳因素與疾病的關係。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病因,引起疾病的因素,又稱致病因素或病邪。常見病因主要有六淫、疫癘、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當、痰飲和瘀血等。
一、六淫和疫癘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一)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是:與季節、氣候、環境有關;單獨侵人人體或兩種以上同時侵人人體;在發病過程中,疾病的性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發病多首先侵犯肌表,或從口鼻侵入或兩者同時受邪。
(二)疫癘
1.疫癘的性質疫癘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
2.疫癘的致病特點熱毒熾盛,發病急,傳變快,傷津擾神,動血生風;傳染性強,症狀相似,死亡率高等。
3.疫癘的傳播與下列因素有關氣候因素,如久旱無雨、酷熱異常,濕霧瘴氣等;環境和飲食因素,如空氣、水源、食物汙染等;沒有及時預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