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帝國的反擊(三)(2 / 2)

運輸航空兵一個團的24架運-15C就能空投1個加強空降營的全部作戰力量。如果執行物資空運任務,一個團的24架運-15C能夠在24小時之內向4500千米外運送5000噸作戰物資!

(備注:空載狀態下這兩種運輸機的航程都是無限的,但是隨著負載的增加,魔導爐不得不提高輸出功率——明朝現有的量產型MD-17軍用魔導爐不能在高功率下連續工作太長的時間)

西班牙內戰後,在明朝的帶領下,人類革新聯盟成員國(明帝國、日本帝國、蘇維埃遠東共和國聯盟、美利堅聯邦共和國和新的西班牙共和國)發起第三輪軍事改革。

任何軍事改革都得以軍事理論為基礎,在第三輪軍事改革地時候。蔣玉成提出了全新的“軍事力量空中化”的軍事理論。

該理論地核心思想就是:空中化程度決定了軍隊地實際打擊能力。

在普通人看來“空中化”就是強調空中打擊在戰爭中地支柱地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西班牙內戰中,明朝誌願軍使用強大的空中力量,打了一場平行世界版的海灣戰爭。但是實際上,空中打擊隻是“空中化”的初級階段——真正地“空中化”是指軍事力量以空中平台為基礎。空運能力直接決定軍隊地投入能力。

“空中化”理論不但影響了空軍,還影響了陸軍與海軍。

3年間。IMAF幾乎沒有采購多少新式作戰飛機——轟-10僅裝備了一個團,殲-20(類似於全內置版的雙發型殲-9,追求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能力,對雷達隱形並沒有太高的要求)僅裝備了一個師。而空運能力,反而得到了大幅度強化——即使是力推新型戰略轟炸機計劃的馮茹空軍大將,在花費數十億華元采購與改進運輸機的預算案麵前依舊是毫不猶豫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毫無疑問,“空中化”的基礎不是戰鬥機與轟炸機,而是運輸機。

雖然空運效率往往不如海運與陸運,但是空運的速度遠遠超過海運與陸運。在高強度的現代化戰爭中,速度比效率更能決定戰爭勝負。更重要的是,隨著魔導全電動運輸機大規模投入使用,空運的成本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以運-20B為例,單位運輸成本(每噸每千米)僅僅隻有0.5華元,比采用渦輪發動機的運輸機降低90%,僅為海運的三倍、陸運(鐵路)的1.5倍。

此外,新型運輸機對於運輸條件的要求都比以往要低了很多——運-15C和運-20B都具有在簡易的野戰機場滿負載起降的能力,隸屬於集團軍的運直-22“魚鷹”更是可以在任意地形起降,完全不需要跑道就能將十噸物資運送到3600公裏外的任何地方。

運成成本降低,為“空中化”奠定了基礎。因為沒有研製出使用成本極低的全電動運輸機,所以本位麵即使是USAF也沒有全麵推行“空中化”,而英法等國雖然擁有強大的魔導技術,完全基於導力的伯明翰級浮空戰艦運載能力達到了運-20B的三倍,但是由於現代航空技術的缺失,純粹依賴導力的浮空戰艦成本極高——伯明翰級的產量還不到運-20B的5%。

而且,浮空戰艦的速度最快隻能達到70節——相對於海運倒是快多了,可惜相對於運輸機就完全不夠看了。最關鍵的是,大型浮空戰艦需要專用的港口才能裝卸貨物,而具有可靠垂直升降能力的中小型浮空戰艦,則在運載量和速度方麵全麵落後於運-15B——成本也沒降低多少。

全麵空中化之後,大明帝國陸軍成為了兩個世界唯一的一支具有完全脫離運輸補給線作戰能力的軍隊。陸軍工程兵部隊隻要使用預製件建立小型野戰機場,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就可以將小到人員物資,大到主戰坦克,陸軍需要的任何物資,在第一時間運抵前線的空軍基地或者野戰機場。接下來,陸軍各集團軍自己的“魚鷹”就可以將兵力和物資以最快的速度運抵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