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第三章和第七章在度娘《大明海狼1900》吧裏
3月14日,鐵嶺
在寧錦地區,飄揚著滿洲國五色旗(參見本時空的偽滿國旗)的鐵嶺,是個比較大的城市。不過常住人口卻也並不多,統共隻有兩萬五千多人,隻有在每年一度的滿洲國“秋狩”時節,這裏才因為蜂擁而至的八旗兵丁熱鬧起來——所謂“秋狩”,是指滿蒙八旗每年對明帝國的的例行性搜掠進攻。
千百年來,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民族的進攻往往選在秋高馬肥之時,而這個時候也是農耕民族的收獲季節,除了可掠奪的農作物多之外,作為農耕民族軍隊主力的農民忙於收獲,可用兵力當然會更少。
不過這些已經部分成為過去式了:隨著明軍的不斷進步,防守遼東的關寧軍已經成為了大明帝國全國唯一一支全職業化的現代常備軍隊。遼河海河平原上一望無垠的莊稼並不用他們操心,自有軍屬的生產單位去管理。
這些作風過硬,素質優良的步兵部隊,因為行軍急促,攻擊有力被譽為“鐵腳騎兵”,簡稱“關寧鐵騎”,再加上堡壘化的寧錦築壘地域和不斷現代化的長城防線,滿清每年的秋狩漸漸成為了非常危險的征程。
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弓馬技術的優勢卻在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越發微弱。畢竟,現代戰爭憑的不是驍勇和個人能力,而是紀律,組織和科學的指揮。福王朱明琛的偶像,歐羅巴戰神拿破侖皇帝曾經有言:“2個馬木留克騎兵絕對能打贏3個法國騎兵;100個法國騎兵與100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300個法國騎兵大都能戰勝300個馬木留克兵;1000個法國騎兵總能打敗1500個馬木留克兵。”這話用來形容遊牧軍隊和現代軍隊的區別可謂精當。照這樣發展下去,滿清退出曆史舞台恐怕是那個帝國時代的必然。
事實上,早在寧怡12年(公曆1887年)的時候,這種趨勢就有了征兆:當時的薊遼督師李如雲病重。借此機會,滿清於是發動16旗人馬,進行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秋狩”。
結果,滿洲最精銳的正黃正白兩旗,卻在裝備了李?恩菲爾德栓動步槍的關寧軍神機一旅麵前撞得頭破血流。
當時,在渾河南岸的戰場上,穿著火紅軍裝(明朝取火德)的神機一旅,站成了隻有兩個人縱深的長長行列,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手中武器每分鍾30發的極限射速,將4倍於己的滿清騎兵打得狼狽逃竄。這一戰例甚至驚動了身為友邦的日不落帝國——《泰晤士報》第二天的頭版上赫然印著:
《The-thin-red-line》
不過,事情總有些變數,明帝國的樹敵不可謂不多,江戶幕府統治下的蝦夷共和國就是一個——在借助法國的力量趕跑了天皇之後,蝦夷共和國成為了明帝國在遠東地區的一大勁敵。而敵人的敵人必然是朋友,聽說日本鬼子和滿洲韃子勾搭起來,長城內外沒有一個人會感到奇怪。
通過滿清掌握的圖們江出海口,德川幕府在內戰中獲得勝利的第一利器——夏塞波步槍,因此也就流入了滿洲——倒不是幕府多慷慨,他們已經開始換裝勒波爾步槍和美(邦聯)製的九響斯賓塞步槍了。
在同類產品中,幕府的援助產品算精度較高的。雖然不及關寧軍精銳部隊的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卻也蓋過了大部分關寧軍裝備的前裝恩菲爾德步槍。
不過諷刺的是,由於沙俄遠東地區常年有社會革命黨(布)人作亂,各型莫辛納幹槍械也被“江上飛”運到了滿洲——而且這些栓動步槍比幕府的援助更加好用。有了這些外助,八旗兵勇的武器裝備終於有了點起色,也讓各位滿洲貝勒們有了些信心——至少,英勇的八旗子弟終於有性能不錯的騎槍可用了。
跟地球不一樣,這個時空的滿洲八旗,因為與明帝國的戰爭依舊不斷,再加上關寧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所以,這個時空長期與關寧軍戰鬥的滿洲八旗,雖然屢屢在關寧軍麵前碰壁,卻仍保持著幾百年前清軍入關時的彪悍作風,不失為一支勁旅。
這個時空的滿洲八旗,依舊強調騎射——隻不過這個“射”很早就由“射箭”變成了“射槍”。八旗各部的騎兵們,基本上人人都打得一手好槍,雖然麵對現代化的關寧軍有些吃力,但是至少自保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我們回到鐵嶺城裏:如今尚未開春,並不是進犯的好時節,不過城中卻已經被15旗人馬擠得水泄不通了——原本就身材肥胖的普璞貝勒最近又添了斤兩,上不得馬了,正在減肥,再加上最近他縱欲過度,身體虛得不行,他的滿洲正綠旗也就沒有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