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打開方式錯誤的世界(1 / 2)

PS:世界觀方麵部分參照了其他某些作品。。。

相比地球,這個世界主要有兩個不同點:

其一,甲申之變崇禎皇帝自掛東南枝後,原本廢柴的南明小朝廷,在這個時空強力雄起,用了十年功夫轟殺了“我大清”,並還都北京,繼續天子戍邊;而滿洲人則自廢帝號,退居關外,與大明以遼河為界至今——接下來的上百年間兩國還多次爆發戰爭。明朝的長城也一直修到現在。

與此同時,曾經長期困擾東南沿海的倭寇也再一次興起,明朝內部分為兩派——禁海派與主戰派。最後主戰派毫無懸念地贏得了勝利——南明的主要支持者是東南沿海的富商,重開禁海令無異於奪他們的財路。於是,明朝開始大力發展海軍。

1840年,這個時空的鴉片戰爭“準時”爆發了——不過,起因不再是因為鴉片,而是因為明朝對英國紡織品征收的高額“反傾銷稅”。最後的結果是,明朝剛剛發展起來的海軍和工業萌芽,毫無懸念地被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消滅了。

相比地球曆史,這個世界的英國則並沒有在遠東討到什麼便宜——雖然在海上占據壓倒性優勢,但是軍艦是不能上岸的——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每一次登陸行動,都以被趕下大海為結果而告終。

一方麵英國麵對明朝沿海可謂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嘴,另一方麵明朝因為沿海被封鎖而承受著極大的經濟損失——雙方都不願意再這麼繼續打下去了。於是,這個時空的鴉片戰爭——更準確地說應該叫“紡織品戰爭”就這樣結束了——雙方在北京簽訂了《明英北京條約》,宣告戰爭結束。

相比地球曆史上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南京條約》,這個時空的《北京條約》明顯更具有“費厄潑賴”精神——除了“雙方結束戰爭狀態”之外,這兩個條約幾乎沒什麼共同之處。

《明英北京條約》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明朝廢除針對英國紡織品的關稅壁壘,允許英國紡織品入關;雙方互相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建立“現代”的平等外交關係——而不是明朝希望的朝貢體係(當然,世界上是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外交關係的,大英帝國駐北京的隻是公使而不是大使)。

同時,為便於開展貿易,英國租借長江口岸的崇明島(因為明朝的對外通商門戶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不是廣州等地),租期99年並且在英國方麵無異議的情況下自動續期一次,每年以軍援貸款的形式支付租金100萬英鎊(類似於天朝和米國給巴基斯坦的軍援貸款,明朝獲得100萬英鎊的配額,可以在英國“采購”價值100萬英鎊的貨物,貨款由大英帝國政府支付)。

這一條約簽訂之後,以紡織品為代表的英國工業品開始大量湧入明朝,使得明朝國內大量手工業者破產。同時,原本就對世界有所了解的明朝,為英國的堅船利炮所震撼,開始走向了一條緩慢的維新自強之路。

這個時空明朝進行的“洋務運動(偽)”,主要內容是南方富商進行初步的資產階級轉型,向英國進口機器設備,開始建設輕工業。很快,明朝便憑借著勞動力成本和“彙率(明朝實行金銀雙本位製度)”的優勢,重新奪回了輕工業市場,並且開始向周邊輻射。

同時,由於軍援貸款的存在,明朝開始從英國大量進口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主要以陸軍裝備為主。1862年,法國逼迫越南簽訂《西貢條約》,明朝與法國起了衝突,幾乎動兵,此時英國出麵調停,當然,他站在了更重要的盟友——法國人一邊,半逼半勸,使後明退讓,法國藉此占據越南南部,並把高棉(柬埔寨)變成了保護國。中法由此交惡。

1875年,法國再次侵越,英國再次調停,明朝拒絕接受,調停失敗,中法開戰。法軍在海上占優勢,明軍人數雖多,但軍隊素質略遜於法軍。由於這個時候英法的盟友關係已經開始鬆動,英國暗地裏開始通過崇明島向明朝輸入武器——當然價格很坑爹就是了。

經一年陸、海交戰,明朝付出極大的代價擊敗法軍,於1876年簽訂《順化條約》,雙方維持戰前的勢力範圍,法國放棄對北越的野心。

這次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一方麵,與法國的這兩次衝突,使明朝認識到自身在政治、外交、軍事上對比西方的種種不足,刺激了明朝統治階層加強推進近代化的意願。

於是,明朝版“維新變法(偽)”開始了。在新興的胭黨的主導下,明朝開始全方位地西化——包括以鎮守關外的關寧軍為試點單位的軍隊近代化改革,以及南洋艦隊的蓬勃發展等。此外,明朝開始尋求外交多元化,並最終與沙俄建立了外交關係,進入了一段“蜜月期”——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沙俄公主羅曼諾娃氏,與當時的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寧怡皇帝結為夫妻。另一方麵,懷恨在心的法國,為了防止英國獨占遠東,開始大力扶持明朝的宿敵——日本德川幕府,作為自己在遠東的打手和利益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