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世魔王程咬金(1 / 1)

提起程知節,相信知道的人並不多。不過,提起“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斧子半”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程知節就是程咬金,咬金是他的字。

在《說唐》、《隋唐演義》、《興唐傳》等係列話本曆史演義小說中,程咬金出身於貧苦人家,因出生之時,口含金塊,所以名為程咬金。他使一柄六十四斤重的宣花板斧,來來去去就是“切西瓜”、“掏耳朵”、“剔牙齒”這幾招,人送外號“混世魔王”。而且,他還是演義當中的第一福將,活了一百多歲,曆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

這當然與曆史上的程知節嚴重不符了。事實上,程咬金出身於官宦人家,乃世家大族之後。他的曾祖父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是北齊的晉州司馬;老爹程婁官至北齊濟州大中正。程咬金也沒活一百多歲,他生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卒於唐高宗麟德二年二月七日(公元665年2月26日),享年七十六歲。

程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大業晚期,他聚集數百名鄉黨,“共保鄉裏,以備他盜”。看來,程咬金還是有幾分俠義心腸的,努力保一方平安。後來,程咬金投靠了瓦崗寨義軍領袖李密,做了“內軍”的四名驃騎之一。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王世充率兩萬精兵,在通濟渠(今河南孟縣境內)上架起三座橋梁,與瓦崗軍展開決戰。當時,瓦崗軍以大將單雄信的騎兵為先鋒。王世充大軍到達以後,立刻向單雄信部發動猛烈攻擊。

單雄信難以抵擋,向李密求援。李密立刻派程咬金和裴行儼前往救援。裴行儼率先趕到,豈料“為流矢所中,墜於地”。程咬金見戰友有難,連殺數人,終於將裴行儼救起。由於載了兩個人,程知節的戰馬負擔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程知節始終不忍將裴行儼丟下,結果被敵人一槊刺穿了身體。程知節回身折斷其槊,將執槊之敵追斬於馬下。王世充軍不敢追趕,二人這才得以安全返回本軍。

此戰,由於李密指揮不利,瓦崗軍包括程知節和裴行儼在內,共十餘員驍將遭受重創,實力大損。不久,李密戰敗降唐,瓦崗義軍失敗。程知節無奈之下,隻得隨秦叔寶投降了王世充。

王世充對他二人倒是不錯,雖然不至於像曹操對待關羽那樣“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也是高官厚祿,錦衣玉食。然而,秦叔寶和程知節很快發現,王世充為人狡詐,並不值得他們拚死效命。程知節曾對秦叔寶說:“王世充肚量狹小,滿嘴跑火車,還愛講迷信,根本就不是什麼撥亂反正的明主!”秦叔寶亦有同感,於是兩人開始找機會離開王世充。

武德二年二月十九日,王世充興兵犯境,與李世民交戰於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雙方設定陣腳,排好陣形,就等主帥一聲令下,開磕。這廂王世充正與李世民答話呢。突然,他發現,一小隊人馬向唐軍衝去。老王納悶兒了,這是誰啊,沒有我的軍令怎麼能擅自出擊呢?

他定睛這麼一瞧,看清楚了,原來是秦叔寶、程咬金、吳黑闥、牛進達、李君羨、田留安等數十騎。王世充大聲喝問:“你們要幹什麼?”

秦、程等人勒住韁繩,撥轉馬頭。秦叔寶下馬躬身,客氣地向王世充說道:“謝謝你對我們的恩寵,但是我們不願意服侍你,就此告別。”

王世充正要回答,隻見程咬金衝他揖了揖手,直愣愣地說道:“你這個人生性多疑,且耳根子比較軟,容易相信小人的話,不是我想托付的那種明主。咱們就此拜拜了。”

王世充又驚又氣,卻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秦、程等人縱馬衝入唐軍的營中。

秦叔寶和程知節歸唐之後,被唐高祖李淵指派到李世民帳下效力。這兩人本來就是奔著李世民來的,李淵這麼安排,正好遂了兩人的意。李世民早已聽說他們的名聲,對二人禮敬有加,任命秦叔寶為馬軍總管,程知節為左三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