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在大隋號行將覆沒之際(2 / 2)

三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讓大隋公司的賬戶上出現了可怕的赤字。農民起義已呈燎原之勢,大有席卷全國的勁頭。羅藝、梁師都、劉武周、薛舉等帝國官吏相繼舉起了反叛的旗幟。越來越多的隋朝官吏加入到反叛的行列當中。他們的倒戈成為壓倒大隋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隋煬帝好像在玩兒打地鼠的遊戲一般,這邊擺平了一個,那邊又冒出一個,疲於奔命,累得跟匹馬似的。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鄭智化的歌詞可謂是李淵此時心態的最佳寫照。劇變的時事不斷刺激著李淵的神經。眼看“大隋號”就要觸礁沉沒了,是繼續為老楊家賣命、與之共存亡呢,還是自顧自、另謀出路呢?

有人說了,這還有什麼可想的,趕緊跳槽啊。沒錯,這是一般人的選擇。具體到李淵這裏,情況就大不相同。李淵壓根就沒考慮過跳槽的事情。因為,他無槽可跳。放眼天下,隻有大隋托拉斯這一家國有公司,他能往哪裏跳呢?當然了,還有一些草頭王、草頭皇創辦的民營企業。但是,以老李的身份,就算把他打死,他也不會去丟那個人。

李淵是一個精明的實用主義者,他可不會為了個“忠孝”的虛名,做行將傾覆的“大隋號”的陪葬人。於是,在親信黨羽裴寂、劉文靜和二兒子李世民的鼓動下,李淵於大業十三年(617)五月二十日,在晉陽正式起兵。七月,李淵以老四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自己攜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三萬精銳向西挺進。由於戰略得當,這一年的十一月初九日,李淵的義軍便攻入了隋都大興。

入主大興之後,老李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擁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將遠在江都的隋煬帝尊為“太上皇”。李淵自封唐王,並身兼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等要職,將政治、經濟、軍事方麵的大權統統收入囊中。在李淵的授意下,楊侑封李大為唐王世子,李二為京兆尹、秦國公,李四為齊國公。

翌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緊接著,五月二十日,正好是晉陽起兵一周年之際,李淵正式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大唐帝國就此誕生,中國曆史又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六月初七,李淵立長子建成為皇太子,次子世民為秦王,四子元吉為齊王。咱們的故事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第二章 李家三兒郎

朕想看看自己的起居注,好了解了解自己的過失,以便在以後的日子裏加以改正。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君王嘛!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把他吹捧成孫武、韓信那樣的戰神。但是最起碼,李建成的軍事才能和李世民比起來,並不是天涯與海角的差別。嗚呼呀,這個娃娃不簡單,別看他現在玩尿泥,長大後可了不得啊,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他就可以濟世安民了!李元吉的醜,居然讓生身母親都無法忍受,其醜簡直無法想象。興許,李元吉也是一個天使,但很不幸,他是臉先著地的。在各路諸侯當中,實力比李唐強盛的多的是,稱帝建國的也不隻李唐一個,唐朝並不是最佳的績優股。但後來發生的事實告訴我們,這是一支潛力股。因為,他們有一個別人沒有的人,這個人就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