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在大隋號行將覆沒之際(1 / 2)

李淵的表弟楊廣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大暴君。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楊廣同時也是個大才子。才子隋煬帝,暴君隋煬帝,天使與魔鬼就這麼奇跡般地融為一體了。中國曆史有一條鐵律:越是有才的暴君,越會敗家,敗得越快。楊廣就堪稱遵循這條鐵律的領軍人物。

楊廣喜歡講排場,所以他當上皇帝以後,大型工程是一個接著一個,修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沒完沒了;他喜歡開疆拓土,所以隋朝連年對外用兵,平吐穀渾(音玉魂),打通西域,擊西突厥,收服流求,攻拔林邑,賓服赤土……同樣是沒完沒了;他還喜歡出遊,在位十三年,居然先後出遊八次,其中三次是到風光旖旎的江南遊玩……他所幹的每一件事,都要花費大量的民脂民膏。很快,楊廣就將他爹老楊攢下來的家底敗了個差不多。老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按說到了這個節骨眼兒上,隋煬帝也該警醒了。可是,他非但不節製自己的欲望,反而變本加厲,又要去征討東北的強敵高句麗(音勾立)。終於,天下的老百姓受不了啦。

麵對隋煬帝這個混球,我們的隋朝祖先忍啊忍,忍啊忍,差點兒忍成了忍者神龜,滿以為自己的忍讓會在有生之年滿足皇帝陛下的欲望。誰曾想,楊廣這廝根本就是欲壑難填,給幾分陽光他就要燦爛,給幾分顏色他就想開染坊,蹬鼻子上臉。終於,他們忍無可忍了。

大業七年(611),在第一次征遼戰爭的前夕,一個名叫王薄的人在長白山(在今山東章丘境內)點燃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為了吸引更多的群眾入夥,他還特地創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長白山頭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劍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這首歌迅速成為山東地區流行音樂排行榜的榜首。王薄一夜成名,他的肖像畫馬上就貼遍了山東各州府郡縣的城牆。那顆原本不值錢的腦袋現在也是有市無價。憑借著這首主打歌,王薄奠定了自己在山東樂壇乃至大隋樂壇無可撼動的領袖地位。

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受王薄的感召,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揭竿而起,唱著他們的主打歌,同隋煬帝死磕。王薄就好比是一串鞭炮上第一個被點燃的炮仗,他的爆炸引起了後麵的連環爆炸。起義的烽火很快就席卷了山東全境。

到了這個時候,楊廣還不警醒。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失利後,他緊接著又發動了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正是這場戰爭的發動,使得山東起義的星火飄散到全國各地。而且,一股新的力量也加入了造反大軍的行列。這股新的力量就是隋朝的官吏們。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大業九年(關於613年)六月初三,楊玄感占據黎陽,起兵造反,兵力很快就發展到十萬之眾。雖然這次反叛在兩個月後就被平定了。但楊玄感在隋朝的官員隊伍中起到了十分不好的示範作用。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隋煬帝理應認真反思,吸取教訓才是。隋煬帝也確實這樣做了,不過他思考的方向完全錯了:“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不盡加誅,則後無以勸。”結果,因楊玄感造反一事株連被殺者多達三萬人,流放六千餘人,搞得大隋朝的官僚集團人心惶惶,眾人離心離德。

當然了,隋朝的官僚也並非全是酒囊飯袋,許多有識之士都建議隋煬帝攘外需先安內,停止征討高句麗,休養生息,招安各路起義軍,穩定國內形勢。但是,一意孤行的隋煬帝就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要強奸民意,他又發動了第三次征討高麗的戰爭,致使局勢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