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對“早”的注解非常簡單:“晨也,從日在甲上”。由此可知,“早”屬於會意字,“日”是指太陽,“十”則是龜甲的字形,展示的意象是天將破曉,太陽衝破龜殼一樣的黑暗噴薄而出。看來,此題展示的不僅僅是清晨的壯美景色,還在於它充滿的無窮活力與無限想像。考生紛紛感歎,下筆不難,題材卻難以尋覓。這種貼近生活卻又不是人人能夠信筆展開的特點,正是這道命題的高明之處。怎能才能讓文章脫穎而出呢?老師試著從三個方麵進行深度解讀,供廣大師生參考:
一、感受命題的湖南特色。看到《早》這個題目,大家很容易想到魯迅先生桌上的那個“早”字,或者張愛玲的名言“成名要趁早”;也容易想起革命早期,偉人毛澤東發出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歎與呼喚;或許還會想到湖南敢於打破常規、率先實現長株潭一體化的良好發展格局。是啊,生長在三湘大地的湖南人民,就是在這種豐厚的文化長河裏成長的。縱觀湖南省高考作文題,從“談意氣”到“跑的體驗”再到“踮起腳尖”,均烙下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印記,蘊含著深重的憂患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因此,能否展示考生青春洋溢、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懷,是衡量考卷優劣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拓展命題的寫作角度。內容的深淺與角度的不同,往往決定著文章的成敗。麵對這類獨字或獨詞式命題,若能縱橫開掘,用添加枝葉的方式對命題進行細化、亮化或美化,思路才會開闊。《新編現代漢語詞典》對“早”的解釋有四個方麵。一是作名詞時,為“清晨”之義,擅長寫景的考生以此切入,寫出情景交融的佳作並非難事,不過立意稍顯平淡。若能從清晨壯美的景物之中挖掘出“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之類的哲理,才會錦上添花。二是作為形容詞時,它與“晚”相對,有“時間在先的”或“比一定的時間靠前”之義,熟悉曆史的考生由此切入,從一些曆史人物精彩的故事中感悟出“早”的意義。三是作為副詞時,則與“遲”相對,“表示事情已有一段時間”,如倡導“早學”、“早立”等,反對“早熟”、“早戀”等,由此推及“早準備,未雨綢繆”、“早注意,防患未然”、“早付出,春華秋實”之類的立意,角度一轉,寫作難度便大大降低了。四是從“問候的話”這一義項切入,可寫記敘文。如此看來,這道看似難以動筆的命題,實際上角度豐富多彩。
三、展示自我的思想才情。麵對如此耳熟能詳的命題,為何會有60%以上的考生感覺難以下筆呢?關鍵是難以找到出彩的材料。其實,如果學生綜合素質好,積累豐厚,應該是不愁下鍋之“米”的。如果寫景,就要充分調動筆墨,或細繪景物,或巧用修辭,讓情隨景出,情景交融。如果敘事,則要巧妙構思,或挖掘真情,或設置懸念,讓流淌的真情撥動評卷老師的心弦。如果議論,則要學會立論。要知道,“早”意味的其實是勤奮,古人雲“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凸顯的還有智慧。“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大家是知道的,姑且不說笨鳥先飛早入林,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古往今來,成功的戰例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也可以從成名要趁早的角度思考。
由此看來,高考命題年年在變,但寫作的方法大致是相似的。隻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出彩的捷徑,文章脫穎而出也就並非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