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情濃思巧,意深語妙。綠葉、小草、陽光這些普通的意象在作者的筆下飽含詩意,鮮活著,跳動著,撞擊著人們的心靈,撞出一片清新的綠色,撞出一片濃濃的詩意,讓人感受著綠色的張力,蘊藏在其中的一切正向我們撲來,然後,我們便像雪萊一樣堅信:希望就在身邊,我們向往的綠色生活還會遠嗎?

【可提升點】

個別詞語有待斟酌。

【佳作解析4】

綠色生活

江蘇一考生

俯首即是春,仰首即是秋。

——借來的題記

紅牆綠瓦這樣的房子怕在城市裏快要絕跡了吧。在我的小城裏西北角的一隅看著這樣一片房子,統一得如書上所說的“鉤心鬥角”的屋簷,一樣斑駁的牆壁,一樣的鏽蝕了的鐵門。這樣殘敗的屋子旁與之遙相呼應的是一幢幢高聳入雲的高層住宅區。

總是以幾近九十度的仰角仰起頭用景仰的神情看著那幢幢高樓,以卑微的眼神看著自家小樓,看著穿著落拓的中年婦女提著自家小煤爐在路邊生爐子。黑煙嫋嫋,總會鄙夷地想一點也不環保。

可就是這樣殘破的房子,不算整潔的巷道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是這樣的地方讓我以幾近享受的姿態擁抱生活。

這裏的老人如農村的莊稼人一般守著春秋過日子,閑不住的他們總是佝僂著腰幾近趴在地上,用鐵鏟子開墾出自己的土地,播下種子,時不時澆澆水、除除草、鬆鬆土。一季後,綠色總是不期而至,不多也不少,低低矮矮的,隻有些青菜、韭菜,但老人們總會看著這片新綠欣慰地笑著。總記得外婆的那句話:“踩在泥土上,踏實。”之後,老人們便會拄著拐杖,街坊鄰居的一家家叩門,樂嗬嗬的分幾顆青菜、幾根絲瓜,抑或一小把豆莢,嘴裏念叨著:“自家門前長的,無公害,綠色蔬菜。”這麼一點東西甚至都做不了一盤菜,卻總覺得心裏如這片綠色般漾著溫暖的生機。

一年裏,一直縈繞我身旁,揮之不去的是那抹綠色的清香。端午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就早早的開始準備粽葉、糯米、鹹肉、紅棗,幾個婦女,幾個老太太圍成一團,堵在巷子裏,洗粽葉的、拌餡的、生爐子的,忙得不亦樂乎。一個個都是包粽子高手,兩手一卷一翻,一個漏鬥式的形狀做成了,舀點米,夾幾塊大肉往裏一塞,再來兩片粽葉一裹,三下兩下。黃銅針一戳一穿一拉,一個漂亮的三角粽子就成功了。往鍋裏一扔,直至滿滿當當的一鍋,便往爐上一放,當鍋蓋被氣流頂得發出“眥呲”聲時,一陣陣幽香摻雜著甜甜的糯米味拌著綠色特有的香氣就彌漫開來,散發在空中,飄至無窮處。這時剛好經過的路人便會受到老太太們的熱情招呼,“來吃粽子哦,剛出鍋的”。香甜的粽子,真誠的微笑,總是讓我感動於綠色的清香。

無論是綠色蔬菜,還是綠色粽子,總是讓我深處綠色生活中,正是這樣殘敗古老的紅牆綠瓦中包容了一切綠色,那些友善,那些真誠,那些熱情,總讓人們時時生活在生機勃勃的綠色中。

依然用景仰的神情仰望高樓,依然用享受的姿態擁抱綠色生活。

【閱卷感受】

1. 俯仰之間,春秋異途。仰看那幢幢高樓,仰看其實是一種仰望,一種敬仰,城市正日新月異地變化著,越來越發達,以卑微的眼神看著自家小樓,更體現城市的春天,是現代化發展的春天;然而,作者筆鋒一轉,俯首卻成了春色,因為城市的發展帶來的巨大破壞和環保問題讓人揪心。在情感的變化中體現出立意的巧妙和深刻。

2. 綠色清香,生機勃勃。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生動敘寫了“一直縈繞我身旁,揮之不去”的、與城市“鋼筋森林”對比鮮明的“綠色生活”。“鈞心鬥角”的屋簷、斑駁的牆壁、鏽蝕了的鐵門、不算整潔的巷道以及那些“澆澆水、除除草、鬆鬆土、串串門、包包粽子”等“農家樂”景觀,讀來使人“賞心悅目”。

3. 首尾呼應,主旨顯豁。文章的結尾也很精致,不僅首尾呼應,而且進一步印證了題記的內容,主旨更為顯豁。

【可提升點】

“揮之不去”前後使用有重複之感,個別語句不流暢。